吳相炎
(靈山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欽州,535499)
下呼吸道屬于臨床上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臨床上抗生素種類較多,耐藥菌株隨之提高[1]。也是小兒呼吸道感染中常見類型,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治療,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甚至死亡,一般會根據檢查結果合理的選擇抗菌藥物,但臨床治療過程中仍然具有一定難度[2]。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指在1年內,出現反復多次的呼吸道感染,由于疾病的多發性與長期性,對兒科治療造成了較大的困難。本文通過將小劑量阿奇霉素聯合孟魯司特鈉納入研究,報道如下。
將70 例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兒作為研究者,按隨機法分為兩組均35 例。納入標準:①患兒均經過診斷確診;②家屬能夠積極配合治療;③均知曉本文研究。排除標準:①免疫功能異常;②對研究藥物過敏。對照組:男18 例,女17 例,年齡為0-12 歲,平均為(3.44±0.54)歲。研究組:男17 例,女18 例,年齡為0-12 歲,平均為(3.32±0.51)歲。上述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可研究。
對照組采取小劑量阿奇霉素治療,將10%葡萄糖溶液+8-10mg/(kg·d)阿奇霉素(峨眉山通惠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565)混合,進行靜脈滴注治療。靜脈滴注時間控制2h 以內,每日治療1 次,持續治療3-5 天。
研究組加用孟魯司特鈉(杭州民生濱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239),年齡小于5 歲每次4mg,超過5 歲每次5mg,每日治療1 次,在每晚服用。
療效判定標準[3],顯效:患者基本癥狀完全消失,胸部X片和血檢結果為正常;有效:2 周內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胸部X 片和血檢有好轉跡象;無效:患者咳嗽吐痰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并出現局部不良反應。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并在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3ml,血清白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4]。
本研究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對本文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1.43%高于對照組71.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35,(%)]
治療前兩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n=35,(ng/L)]
由于小兒呼吸道發育不完全,且自身抵抗力較弱,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極高,癥狀較為明顯,主要為頭痛、發熱、咽部疼痛等[5]。加之兒童自身抵抗力較差,自身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使得治療存在較大的難度,目前主要采取藥物治療,但容易反復發作。在病毒感染后,會使得T 細胞功能受到影響,對T 細胞亞群造成抑制,與免疫功能存在一定關系,在癥狀未好轉情況下,會出現惡性循環,久治不愈。
阿奇霉素的使用,能夠對細菌轉肽過程形成阻礙,可達到理想的抗菌作用,屬于長效抗生素,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在感染部位有較強的趨向性,能夠促進感染部位巨噬細胞的聚集,將藥物釋放出來,局部濃度較高,維持時間較長。但近年來,阿奇霉素耐藥性逐漸增多,不利于小兒治療[6]。同時在研究中發現,患兒嗜酸性粒細胞(EOS)水平下降明顯,這一變化與阿奇霉素、孟魯司特鈉聯合存在一定關系。因此本文將兩者聯合納入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各項炎癥因子水平無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炎癥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1.43%高于對照組71.43%,P<0.05。孟魯司特鈉能夠使得白三烯致炎作用受到阻礙,從而減少炎性因子釋放,對炎癥起到良好作用,有效改善患兒癥狀[7]。聯合藥物聯合治療后,能夠促進患兒康復,配合阿奇霉素后,其抗菌譜能夠覆蓋該細菌,能夠調劑機體免疫功能,很好的抑制了趨化因子釋放,改善機體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小劑量阿奇霉素聯合孟魯司特鈉,對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整體療效理想,患者炎癥因子能夠直接下降,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