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昀
(那坡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900)
顱腦外傷是神經外科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通常因跌傷、撞傷等因素而致,且該病病情兇險,具有較高的致殘率,預后效果不佳[1]。顱腦外傷往往會并發頭皮外傷、顱骨骨折、腦震蕩及腦干受損等狀況,病情復雜,需早期給予外科手術治療[2]。但該病會引發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礙,而功能障礙主要取決于受損部位。且嚴重的腦外傷或腦外傷后綜合征,在發病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對其身心健康構成極大的威脅。而及時在治療與護理干預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3]。為此,本文就早期顱腦外傷患者應用針對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納入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早期顱腦外傷患者50 例,根據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35~60 歲,平均(48.67±3.37)歲。實驗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37~60 歲,平均(48.73±3.31)歲。患者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嚴密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標,遵醫囑給予用藥指導;為患者提供安靜整潔的病室,叮囑其絕對臥床休息4~6 周等。實驗組基于此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1)環境護理:降低光線與聲音對患者的刺激,保障病室整潔、舒適,放置綠植弱化治療環境;同時指導患者正確的咳嗽、排痰,維持充足的休息時間,叮囑其絕對臥床(4~6 周),盡可能避免搬運患者,以防頭部造成震蕩,采取頭高腳底位,針對腦脊液耳漏的患者,可采取患側臥位。(2)頭痛針對性護理:對患者的疼痛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同時分析其顱內壓水平、意識狀態,記錄維持時間。對于疼痛癥狀較輕的患者,可適當播放舒緩的音樂,指導其深呼吸,從而轉移其注意力提升痛閾;針對疼痛癥狀劇烈、躁動的患者,探查其躁動的因素,例如顱內壓升高、呼吸不暢、膀胱過度充盈等,給予針對性措施緩解癥狀,必要時給予約束,遵醫囑予以鎮靜、鎮痛藥物。(3)消化道針對性護理:患者入院后禁食,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待病情好轉,給予流食,并觀察其是否出現嘔吐狀況。針對存在嘔吐癥狀的患者,詳細記錄嘔吐物性狀、次數,并及時清理嘔吐物;對于嘔吐不止、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停止進食,將其頭部偏向一側,避免誤吸導致窒息。(4)心理干預:待患者意識清晰后,給予相對性的心理干預,維持其心情舒暢。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患者認知能力給予有效的健康宣教,及時糾正其錯誤認知,有效緩解其不良情緒,強化遵醫行為。(5)針對性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恢復狀況制定易達到的康復目標,待其完成目標后,及時給予鼓勵,促使其充分感受到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針對足嚴重跖屈、爪狀趾、踝內翻的患者,可放置足托板,轉移其足底重力至踵部,從而維持足背屈。早期給予伸屈聯合訓練,后期逐漸發展伸肌聯合訓練;針對語言障礙的患者,可根據患者感興趣的話題,鼓勵其發音。
詳細記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①神經功能評分使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包含:視野、上下肢運動、凝視、肢體共濟失調、面癱、語言等11 個項目,共0~42 分,分值與神經缺失狀況呈正比。②日常生活能力采取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ADL)[5]進行分析,包含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量表(IADL)與軀體生活自理量表(PSMS)兩部分,共0~56 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反比。
采用SPSS19.0 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神經功能評分組間比較(n=25,分)
干預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組間比較(n=25,分)
顱腦外傷主要是指顱骨與外來暴力作用而致的損傷,主要分為直接暴力與間接損傷。外科手術雖能改善患者神經功能,但治療效果不佳,且少數患者經手術治療后,仍存在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礙,需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
本文研究顯示,給予胃腸道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的營養供給。本文另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各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有利于其建立康復的信心,強化遵醫行為。并針對患者的恢復狀況,制定針對性康復計劃,對其功能恢復具有積極意義,能有效提升其日常活動力。
總而言之,將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早期顱腦損傷的患者,可有效保障其神經功能,改善其日常活動能力,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