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麗
(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535000)
冠心病主要指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后引發的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本病持續進展容易并發心力衰竭[1]。此階段患者心臟泵血量不足或泵血能力下降、心排血量減少,無法滿足機體正常代謝,從而引發各種癥狀及體征(如呼吸困難、胸悶等),若未及時予以科學治療,嚴重可危及生命[2]。循證護理模式主要通過確立護理問題、檢索證據、商討應對措施,并于臨床實際應用后收集反饋內容以評價護理效果,總結開展期間存在的問題、持續改進并再次投入臨床,最終獲得科學、全面的護理方案[3]。
本研究對我院冠心病并發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開展循證護理模式,探討其應用體會,內容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98 例冠心病并發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為觀察對象。常規組男31 例、女18 例,年齡65~84 歲,均值(74.58±4.32)歲;循證組男30 例、女19 例,年齡66~83 歲,均值(74.56±4.3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均合并心力衰竭癥狀;均知情同意加入。
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精神異常或配合度較差者;存在惡性腫瘤及其他心臟疾病者。
常規組:護士遵醫囑用藥、實施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立即上報,并協助醫師進行相應處理;囑患者臥床休息,并告知其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幫助糾正不良習慣等。
循證組:(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組長由心內科護士長擔任,組員有2 名護師及5 名責任護士,護士長組織成員學習循證護理相關知識。
(2)循證問題的提出:根據既往臨床冠心病并發心衰老年患者生理維度、心理維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相關循證問題。
(3)護理方案制定: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并綜合其多種因素(如內心需求、護理要求)對其實施綜合評估,并通過廣泛查閱國內可用數據庫(如知網、萬方等)文獻,找出影響患者軀體康復、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因素,共同商討并最終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
(4)循證護理實踐:①疾病宣教:護士借助新媒體工具向患者及其家屬全面講解冠心病發病原因、治療原則及心衰的處理等,注意言語通俗易懂;強調不良生活方式對冠心病病情的影響,促使患者積極糾正不良習慣;②飲食指導:告知患者飲食中以低鹽、低脂及膽固醇含量低的食物為主,多攝入優質蛋白,嚴格限制鈉鹽的進食量;強調抽煙酗酒的危害性,督促患者忌酒戒煙。③心理疏導:護士主動與患者交流,引導其正確疏泄壓抑情緒、指導其開展賞花、聽音樂等休閑活動,以轉移對病情的注意力;指導家屬為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消除其內心顧慮。
(5)護理方案在臨床應用后觀察一段時期,尋找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再次查詢資料以尋找解決方案后再實施于臨床,上述護理以循環往復的方式開展直至獲得最佳護理方案(包括強化心理疏導、加強飲食指導、健康宣教優化)。
(1)生活質量: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患者實施評估[4],量表主要包括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身體功能及社會功能4 個維度,各維度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
(2)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采用百分制,其中85 以上為很滿意,65~85 分為基本滿意,65 分以下為不滿意。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 行t檢驗和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意義。
兩組干預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P>0.05),循證組患者干預后身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及社會功能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n=49)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n=49)
組別 身體功能 心理功能 物質生活 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常規組 68.57±3.94 80.89±4.86 71.39±4.02 83.12±5.14 70.14±3.18 81.31±5.43 65.24±3.12 73.09±4.62循證組 68.42±3.97 91.73±3.56 71.35±4.06 91.72±5.37 70.29±3.56 90.23±2.71 65.29±3.16 82.33±4.97 t 0.188 12.595 0.049 8.099 0.220 10.289 0.079 9.532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循證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呈現逐年遞增趨勢,目前已成為我國乃至全球的一項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冠心病患者出現心衰癥狀時往往存在瀕死感,這種情況下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導致其機體應激反應較為強烈,若未及時干預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既往臨床開展的常規護理模式中護士未能對患者情緒變化引發的不良影響予以重視,且忽略護理工作開展期間存在的弊端(如患者服藥不當現象),從而導致患者住院生活質量下降[5]。故臨床積極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模式顯得尤為必要。
劉淑嵐、徐秋娥、謝思思[6]等學者報道顯示,循證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加強老年冠心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促使其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有助于滿意度提升。循證護理模式通過不斷總結臨床經驗,并將數據庫各種科學證據作為理論基礎,使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能夠保證臨床護理的科學性、可行性以及可靠性,從而有效避免護士在既往開展常規護理過程中出現的主觀性判斷[7]。本研究結果中,循證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 各維度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常規組,分析原因可能為循證護理可準確找出患者護理期間存在的問題,并對問題發生的誘因以及造成的影響進行細化分析,隨后根據分析結果對患者開展針對性干預措施,能夠有效規避各種潛在護理風險,從而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另外,循證護理模式使臨床護理活動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通過科學的護理方式,輔助調節患者精神狀態及心理狀態,可有效降低外在因素對治療成效及預后等方面不利影響,以獲得滿意療效,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模式在臨床開展后獲得滿意效果,可顯著改善冠心病并發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質量,促使其護理滿意度提高,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