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瑜
(柳州市潭中人民醫院,廣西 柳州,5450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是一種可導致肺部發生病變,并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吸煙[1]。慢阻肺的主要癥狀有反復咳嗽、咳黏痰、胸悶,有些病人還有明顯的氣促。隨著病情的加重,有些癥狀會突然加重,如有些病人會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只能取端坐位,有些病人因痰液黏稠堵塞呼吸道導致窒息等,對于這類患者,如果搶救不及時,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2-3]。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空氣污染嚴重,加上長期吸煙,導致慢阻肺的發生率逐年升高。因此對于慢阻肺患者,不僅需要進行有效的治療來緩解疾病的進程,還需要一定的護理來輔助患者恢復健康[4-5]。為了分析舒適護理在改善慢阻肺急性期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效果,本文選取了在本科住院88 例慢阻肺患者,將其分為兩組,一組實行常規護理,一組實行舒適護理,來對比兩組的實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于2019年6月到2021年1月來本科住院的88 例慢阻肺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以隨機抽選的方式將88 例慢阻肺患者分為兩組,分為對照組44 例,觀察組44 例,其中對照組44 例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20 例,年齡44~74 歲,平均(66.2±5.2)歲;慢阻肺病程2-22年,平均(10.5±2.2)年,急性期病程6~50h,平均(22.7±3.5)h;觀察組44 例患者中,男性22 例,女性22 例,年齡45~74 歲,平均(66.2±7.0)歲;慢阻肺病程2-20年,平均(10.3±2.5)年,急性期病程6~52h,平均(22.8±3.2)h,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44 例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病人病情進行檢測;保持環境適宜的溫濕度,定時通風;給予藥物指導和健康教育,囑患者多喝水。
觀察組44 例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舒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環境護理:住院期間要保持病房適宜的溫濕度和通風,還需要定期消毒病房;出院后可在家里放置一個空氣凈化器,以防空氣干燥加重病情;病人居住的房間盡量不要放置花、毛絨物件等
(2)心理護理:由于慢阻肺病程長、反復發作率高,導致患者會出現嚴重的精神負擔,一方面會擔心自己治病花費大,治療效果差,一方面擔心疾病反復發作危及生命。對于此類患者,我們應該多關心病人,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和病人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并為他們答疑解惑,鼓勵病人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疾病,以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對于患者家屬,也要做好心理工作,鼓勵家屬給患者心理支持,減輕患者面對疾病時的孤獨感,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3)生活護理:a、飲食上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宜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還要多喝水;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食易脹氣油炸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暢,要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潔;b、要多運動,以提高機體抵抗力,運動可結合自己的身體狀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鍛煉計劃,不能盲目地鍛煉;c、生活中還需要禁煙,因為吸煙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告知患者吸煙對疾病的危害。
(4)藥物指導:告知患者藥物的療效及不良反應,囑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
(5)健康教育指導:患者出院后,給患者發放健康手冊,以供患者閱讀;給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并進行電話隨訪,以跟蹤病人病情、了解病人出院后的用藥依從性。
(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評分,生活質量評分以綜合評分問卷為判定標準,以患者軀體功能(40)、社會功能(20)、心理功能(20)及物質生活狀態(20)等,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反之越低。
(2)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用抑郁自評價量表( SDS)和焦慮自評價量表( SAS),每個量表各20 個項目,得分越高,患者抑郁、焦慮情況越嚴重。
(3)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使用肺功能測量儀測定2 組患者護理前后最大肺活量(FVC)及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2 項指標變化情況。
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對比(±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1 周 護理后2 周對照組(n=44) 50.25±7.04 65.40±5.20 72.16±3.84觀察組(n=44) 50.92±6.86 74.39±4.09 80.12±3.42 t 0.452 9.014 10.120 p 0.326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心理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且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況對比(±s)
組別 焦慮 抑郁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4) 54.22±10.08 46.51±8.64 58.62±9.86 45.25±9.52觀察組(n=44) 53.82±9.87 31.39±7.67 58.32±8.42 32.46±8.23 t 0.188 8.681 0.153 6.742 p 0.426 0.000 0.439 0.000
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最大肺活量(FVC)及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高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肺功能改善情況對比(±s)
組別 FVC FEV1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44) 1.63±0.24 2.31±0.42 1.26±0.22 1.82±0.35觀察組(n=44) 1.62±0.28 2.81±0.43 1.25±0.24 2.18±0.32 t 0.180 5.518 0.204 5.035 P 0.429 0.000 0.420 0.000
慢阻肺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呼吸疾病,它的發病率很高,且由于反復發作導致慢阻肺的死亡率也高。慢阻肺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呼吸困難,而經常呼吸困難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特別是慢阻肺的急性期,患者生活質量特別差[6]。因此,對于慢阻肺急性期患者,我們需要為他們提供一個針對性強,且能在患病期間保持舒適的護理服務,所以,臨床上推行了舒適護理[7]。舒適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它基于傳統護理之上,使病人可以感到精神上的愉悅。該護理模式要求護士技術要強、臨床經驗要豐富、專業知識要扎實等,同時可以讓患者在接受舒適護理后在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四方面感到愉悅。
本研究通過對本病區44 例慢阻肺患者實行舒適護理,證實了舒適護理對慢阻肺急性期患者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影響。結果顯示,實行舒適護理的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對于慢阻肺急性期患者,實行舒適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可以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