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小靜
(延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延安,716000)
膝骨性關節炎是以中老年人為高發人群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炎,中醫將其稱之為“膝痹”。患病后的主要臨床癥狀為慢性關節疼痛、僵硬和關節功能障礙等。如在患病后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會誘發關節畸形甚至殘廢。目前臨床上主要通過中醫手段治療該疾病[1]。本文的研究內容即為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護理的應用效果。結果如下:
選擇200 例患者,男女比例為4:6,平均年齡為(62.9±5.2)歲。隨機分為兩組,全部入組患者均確診為膝骨性關節炎,對本次研究知情,自愿配合完成研究,為免后續出現糾紛,雙方提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未伴發其他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的疾病,無精神和神志的異常,可以準確回答研究人員提出的研究相關問題。排除伴發其他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的疾病,在研究中途因為各種原因退出或轉院的患者[2]。
對照組接受單純穴位貼敷治療,研究組接受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具體如下:穴位貼敷:將中藥研磨成粉末狀,加入蜂蜜進行調和,使之成為糊狀,定位內外膝眼,將調好的藥物貼敷在膝眼處,每次貼1-2h,每天貼2 次。穴位按摩:取穴陽陵泉、陰陵泉、血海、委中、內外膝眼和足三里等穴位進行按摩,按摩手法以點按、揉、彈撥為主。每個穴位按摩15min,每天按摩1 次。輕重適宜,以患者產生酸麻脹為宜。重復拍打患者膝部,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肌腱反復見拿捏,被動活動膝關節,以屈伸運動為主。全部患者均在接受2 個月的治療后比較治療效果。
(1)治療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膝關節功能完全無異常;有效:膝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有所恢復,但依舊有一點僵硬。無效:未達上述標準者。(2)膝關節體征評分觀察指標:壓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度。
針對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數據信息均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
統計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n,%)
統計結果顯示,研究組壓痛和腫脹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關節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組別 壓痛 腫脹 關節活動度研究組對照組tP 0.98±0.14 1.45±0.16 8.174<0.05 0.68±0.16 0.86±0.62 5.358<0.05 1.32±0.53 10.87±5.81 8.527<0.05
穴位貼敷是將傳統的針灸療法結合了藥物療法,屬于一種復合性治療方法,治療原理在于將經絡、穴位和藥物融為一體,而不是單一的因素起治療效果[3]。將中藥研成粉末,制成藥貼,貼在患者穴位處,利用藥物刺激機體腧穴,從而起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的效果。穴位按摩是在經絡腧穴學說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按摩手法防病治病[4]。按摩特定穴位對相應的經絡之氣有激發效果,可以有效疏經通絡,扶正祛邪。穴位按摩手法有較強的滲透力,可以使肌肉放松、增強機體免疫力、疏經通絡。將穴位貼敷和穴位按摩聯合應用于膝骨性關節炎的治療中時,在緩解患者膝關節疼痛的同時,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膝關節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5]。
本次研究結果證實了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治療可以取得預期的綜合臨床療效。但由于本次調查樣本較少,得出的結論未必有說服力,這是在這里需要特別做出說明的。未來,希望臨床醫生能夠選擇大樣本的患者,再次進行相同的研究,以減少研究結果的偏差,增強研究結果的說服力。
綜上所述: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實施穴位貼敷聯合穴位按摩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顯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臨床可以考慮加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