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
(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空港醫院)心血管內科,四川 雙流,610200)
心力衰竭是各類心臟病發展到終末階段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此病的病程較長,且療效不佳,故而心力衰竭患者有較高的復發率。
受疾病的影響,患者很容易在治療階段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的存在會對患者的治療信心帶來嚴重影響,從而導致患者的依從性下降[1]。此種情況的存在會干擾到后續的臨床治療,繼而使患者的心功能指標持續惡化。因此,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就顯得極為重要。鑒于此,此次研究將圍繞著心力衰竭患者應用心理護理對心功能的改善作用,詳細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共60 例,按照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30例。參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60-78 歲,平均年齡(66.55±4.37)歲;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為60-79 歲,平均年齡(67.08±4.26)歲;兩組一般資料不具備顯著差異(P>0.05)。納入標準:納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可完成各項臨床調查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參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礎性內容,包括病情干預、用藥指導等。
觀察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詳細如下:(1)制定方案。根據患者疾病情況、職業、文化程度等制定干預方案,以方案為依據進行護理。(2)建立良好關系。醫護人員要注意和患者的溝通、交流,并通過交流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3)心理疏導。同患者交流及時了解患者心中不良情緒的根源,并注意傾聽患者的心聲,待患者傾訴過后要給予患者以安撫。此外在護理時還要注意眼神、肢體語言的應用,以此來激勵患者。最后醫護人員要注意向患者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確保溫度、濕度適宜,并努力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觀察對比兩種干預方法下的心功能指標、護理滿意度。心功能指標包括BNP、LVEF。護理滿意度應用科室自制簡易調查問卷,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例數×100%[2]。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P<0.05,有統計學意義。均數±平方差(±s)為計量資料,t 值檢驗,例數百分比(%)為計數資料,卡方檢驗。
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LVEF、BNP 指標比對無顯著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LVEF、BNP 指標比對有差異,觀察組優于參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指標(x±s)
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滿意度為93.33%,觀察組滿意度為73.33%,參照組低于觀察組(x2=4.320,P=0.038),差異顯著(P<0.05)。
心力衰竭是一種嚴重的心內科疾病,此病發生后臨床需要對患者進行長期的藥物控制,以避免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就臨床實際來講,罹患心力衰竭的患者因長期治療等原因,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負性情緒,這會使患者的臨床配合度下降,繼而嚴重干擾到臨床治療的效果[3]。以往應用的常規護理并不能滿足患者心理干預的實際需要,所以要在常規護理開展的同時給予患者心理護理。心理護理是一種臨床普遍應用的護理方法,該種護理方法有效彌補了常規護理的不足。首先通過有效的心理護理,患者心中的苦悶可得到有效排解,其次在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時,醫護人員對患者因勢利導的對患者進行安撫還可起到鼓舞患者的作用。同時,心理護理還可結合患者基本情況的不同向患者提供個體化護理服務,這樣就能使患者的心理護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臨床研究顯示[4],通過心理護理患者的負性情緒可得到有效釋放,這便能間接促進患者依從性的提高,繼而為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后并不能起到顯著的效果,而通過將心理護理應用到患者的護理中,患者自身的心功能指標可得到一定改善,這主要是因為患者在接受心理護理后依從性會有所提高,從而積極配合臨床救治,進而促進了心功能指標的改善,此外良好的心理狀態亦能對患者的機體功能帶來積極影響。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標,且可以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