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國維
(來賓市人民醫院,廣西 來賓,546100)
目前,臨床在開展四肢手術期間,為減少患者術中出血,保持術野清晰,通常選擇應用電動氣壓止血帶。這種儀器通過合理設定壓迫力度(教材顯示:成人患者上肢壓力通常在40kPa以下,下肢通常在80kPa 以下)以產生良好的止血效果[1]。但臨床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由于患者存在個體差異,止血帶往往容易因使用不當而出現術中肢體疼痛、肢體麻痹等情況,而局部應用止血帶的皮膚也發生壓紅、出血點及水皰等受損情況[2]。如何正確使用電動氣壓止血帶以保障四肢手術患者術中安全性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問題。本研究對我院手術患者應用個性化電動氣壓止血帶,探討其對患者術中舒適度及皮膚的影響,內容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100 例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甲組男女比例27:23,年齡20~60 歲,均值(40.05±3.27)歲;乙組男女比例28:22,年齡21~59 歲,均值(40.12±3.18)歲,以上一般資料(P>0.05)。
納入標準[3]:均符合手術指征;均知情同意加入此次研究。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
兩組患者術中均使用電動氣壓止血器[型號:JS-827A,批號:粵穗食藥監械(準)字2010 第1540075 號]進行止血,甲組:常規設定上肢壓力:40kPa,設定下肢壓力:70kPa。
乙組:依據患者肢體動脈血流阻斷壓(LOP)設置最佳止血帶壓力,結合患者個體差異以及不同部位所需進行最小壓力制定以阻斷肢體動脈血流,一般上肢止血帶壓力為成人LOP 基礎上加6.67kPa(即50mmHg),下肢壓力為成人LOP 基礎上加10.0kPa(即75mmHg)。參考美國圍手術注冊護士協會:上肢壓力的設定需結合患者年齡及體形,在其自身收縮壓基礎上加6.67~10.0kPa,下肢壓力在患者收縮壓基礎上加13.3~20.0kPa(100~150mmHg)。注意上肢止血帶使用時限應控制在1h 之內,下肢止血帶使用時限應控制在1.5h 之內;充氣開始前先將患肢抬高至心臟平面以上2~3cm,使肢體內血液趨于止血帶近端,待靜脈血回流后再進行充氣,放氣則嚴格遵循操作流程緩慢放氣。止血帶若需要重復使用,則縮短充氣時間,將間歇時間延長,每次在15min 左右。
(1)止血效果:手術切口部位無出血及瘀血、解剖層次分明為優;切口部位有少量出血,解剖基本分明為良;切口部位大量出血,解剖層次不清,影響手術操作為差。止血有效率=(優+良)/總例數×100%。(2)分別于干預前及術中運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及身體舒適程度等級(BC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及舒適程度,其中VAS 評分中0 分為無痛感、10 分為劇痛難忍;BCS 評價標準:0 分:非常疼痛;1 分:不活動時無痛感但深呼吸或咳嗽時存在明顯疼痛感;2 分平臥狀態無痛感、體位更換時較痛;3 分深呼吸時不存在疼痛感受;4 分:咳嗽時不存在疼痛感受[4]。術后1 周借助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其生活質量,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佳[6]。(3)觀察兩組患者皮膚損傷情況。
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 行t檢驗和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n(%)]表示計數資料,P<0.05 為差異有意義。
乙組止血有效率高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發生率比較[n(%)]
兩組干預前疼痛程度、舒適評分及生活質量比較(P>0.05),乙組患者術中VAS、BCS 評分及術后1 周的SF-36 評分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舒適評分及生活質量比較(±S,n=50)

表2 兩組患者疼痛程度、舒適評分及生活質量比較(±S,n=50)
組別 VAS 評分 BCS 評分 SF-36 評分干預前 術中 干預前 術中 干預前 術后1 周甲組 3.65±0.69 4.85±0.76 2.04±0.38 2.51±0.43 68.34±5.18 77.31±3.41乙組 3.62±0.73 3.78±0.52 2.09±0.36 2.93±0.71 68.49±5.26 86.23±2.79 t 0.211 8.216 0.675 3.578 0.144 14.316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乙組患者皮膚損傷發生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3 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發生率比較[n(%)]
電動氣壓止血帶主要借助自動化程度進行合理控制以達到隨時增減壓力的目的,其具有自動計時的方式[5];手術過程中可直接依據術前設定的相關時間進行壓力調節、壓迫止血,實現自動化壓力增減,從而有效減輕手術相關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效率,為手術順利開展提供良好保障。
止血帶壓力的設定值是影響止血效果的重要因素;若設定值過低,僅對患者靜脈血流進行阻斷,而未能有效阻斷動脈血流,則創面仍舊出血,止血效果欠佳;但設定值過高又會引起患者肢體疼痛,且持續的強力壓迫還可能損傷患者的肢體神經,且這種傷害屬于不可逆的,因此需要謹慎使用電動氣壓止血帶[6]。潘安娜[7]等學者研究指出,依據患者個體收縮壓對止血帶壓力進行適當調增,以降低其大腿部位皮膚的壓力,從而減少止血帶所引起的并發癥,以確保手術順利開展,并滿足患者的舒適感。術中止血帶長時間應用,且充氣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患者肢體缺血,尤其是麻醉效果不全面時,患者可產生止血帶疼痛癥狀,具體表現為遠端肢體存在燒灼感。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患者止血有效率、術中VAS、BCS 評分、皮膚損傷發生率及術后生活質量均優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個性化壓力值的設定充分考慮患者年齡、體形、肢體直徑以及自身血壓等諸多個體因素差異,合理調節止血帶壓迫力度;適當減少壓力,可有效延長止血帶的使用時長,并減少止血帶充氣、放氣時間,有助于手術時長縮短;并減輕患者肢體因過度壓迫而出現的麻痹及疼痛等癥狀,增加舒適度,從而有助于患者手術配合度提高。
綜上所述,手術患者應用電動氣壓止血帶期間,對其輸出壓力予以個性化調節,不僅能夠顯著提高止血有效率,還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癥狀、降低皮膚損傷發生率,有助于患者術中舒適度提高,從而改善其術后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