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秀紅
(百色市田東縣人民醫院,廣西百色,531500)
脊柱骨折為男性、青壯年常見骨折類型,多由間接性外力引發。輕中度骨折常會引發脊椎神經受壓,進而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和強迫體位;重度骨折患者不僅脊髓損傷嚴重,同時預后效果也較差,常會出現致死、致殘等問題,有效疾病診斷方式為提升生存率,降低致殘率重要方式。早期疾病診斷以X 線平片診斷為主,但此種診斷方式準確度和敏感度均較低,會出現漏診、誤診等問題。有研究認為,CT 診斷時可有效提升疾病診斷有效度[1]。現選取我院脊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診斷效果。
選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280 例脊椎骨折患者,男150 例,女130 例,年齡22~74 歲,平均年齡(42.16±1.54)歲,受傷原因:重物砸傷72 例、高處墜落84 例、摔傷69 例、交通事故55 例;患者均出現疼痛、站立或翻身困難,腹痛、腹脹問題。納入標準:①術前患者接受CT 和X 線檢查,②患者并無手術禁忌,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攝片前接受手術治療患者,②病例數據不完善患者,③抗拒檢查患者。
放射平片診斷:檢查時主要選擇德國西門子數字化X 線拍片機DR 線機,其中管旋轉速度為0.4s/r,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則為自動毫安控制。對于損傷位置主要為正位、側位拍攝,同時也可酌情為患者拍攝雙側斜位片。CT 檢測。使用德國西門子20 排40 層螺旋CT 設備,其中管電壓為130kV,管電流則為100mA,層距、層厚5mm。兩種不同診斷方式掃描范圍相同,掃描橫斷面,也可酌情進行矢狀位、冠狀位圖像重建。
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判定不同方式診斷效果。其中患者骨折片移位80 例、椎管容積改變92 例、骨折片入椎管76 例、脊柱曲度和椎管狹窄度改變32 例。脊柱骨折指標:前柱110 例、中柱90 例、后柱80 例。損傷程度:輕度、中度、重度。骨折分級評分法主要為包括:骨折線、椎體壓縮、骨折片是否突入椎管。每項3 級,可清晰顯示3 分;模糊可見2 分;無顯示1分。7~9 分為可確診;3~6 分為參考;1~3 分為無診斷價值。
SPSS23.0 軟件,X2檢驗計數資料(%、n),t 檢驗計量資料(±s),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CT 在骨折片移位、椎管狹窄等不同方面診斷符合率均高于放射平片符合率,差異較大(P<0.05)。

表1 各類型診斷(n,%)
CT 診斷時中柱、前柱等位置診斷符合率均高于放射平片,差異較大(P<0.05)

表2 各位置骨折診斷(n,%)
輕度骨折患者不同診斷方式評分無較大差異(P>0.05);CT 診斷時中度、重度骨折評分高于放射平片,有較大差異(P<0.05)。
表3 不同程度脊椎骨折(±s,分)

表3 不同程度脊椎骨折(±s,分)
組別 例數 輕度骨折 中度骨折放射平片 280 7.90±1.42 5.68±0.97 CT 280 8.06±1.50 7.69±0.76 T 1.296 27.294 P 0.195 0.000重度骨折2.54±0.67 6.35±0.77 62.461 0.000
脊椎主要有骨架、關節組成,也包含椎體、附件和馬尾神經以及脊髓,由于自身結構復雜性,脊椎骨折可對患者產生嚴重損傷,輕度會引發局部麻痹或肌肉乏力,嚴重情況甚至會使得患者出現運動功能喪失或大小便失禁。該疾病有致殘率、致死率高的特點,早期診斷和治療為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證,但由于結構復雜,骨折分型較多,也為臨床疾病診斷造成一定困難[2]。現階段影像學屬于脊椎骨折診斷首選方案,可有效反應患者損傷位置,骨折移動情況和損傷程度,但具體何種診斷方式效果更好并無統一定論,本次即對不同診斷方式效果進行探究。
傳統放射平片診斷時影像重疊問題較多,因此診斷時較為困難。隨著CT 診斷技術發展,現階段CT 已經可以改變單純軸位掃描,有效克服掃描信息不連續、無法三維重建等問題。采用CT 進行掃描時可從多角度和多平面重建,直觀和逼真的觀察患者病情情況,也為脊椎損傷診斷最佳方式[3-4]。通過CT 橫軸位進行診斷時可有效完成3D 重建圖像,進而使得影像醫生、骨科醫生準確觀察骨折線、椎管骨折數量。采用CT 掃描時也有速度快和范圍大的特點也可于短時間內完成某位置掃描,同時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臟器損傷,便于危重患者盡早診斷。
本次研究結果提出,使用CT 診斷時患者骨折片移位、椎管狹窄等診斷符合率均高于放射平片P<0.05。因此可知對于不同類型椎體損傷采用CT 診斷時符合率更高。主要原因為使用CT 診斷時可清晰展示患者脊椎骨折后骨折損傷程度和掃描取軟組織腫脹、椎管受損,進而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5]。
且對比各種檢測方式下進行脊椎骨折檢測時發現,前柱、中柱和后柱CT 診斷符合率均更高P<0.05。因此可知對于脊椎骨折采用CT 診斷時三柱損傷狀況均可得到診斷。主要原因為:CT 診斷可進行多平面圖像重建,進而有效展示患者椎體結構重疊和腸道氣體干擾之下所誘發的圖像質量差的問題,同時也可有效提升后柱骨折、中柱骨折征象清晰度[6]。對比其它學者研究結果,分析認為,采用CT 診斷時可有效避免中柱、后柱骨折誤診,同時也可提升疾病診斷符合率,和本次研究結果一致[7-8]。
不同骨折程度患者損傷評分為判定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也為制定治療方案的指導。本次研究提出:輕度骨折時兩種診斷評分無較大差異P>0.05,但對于中度和重度損傷患者接受診斷時CT 診斷方式符合率更高P<0.05。因此可知,為患者予以放射平面診斷時雖然可判定患者輕度損傷狀況,但相比于CT 掃描中度和重度診斷效果卻較差。在今后為患者進行疾病診斷時需重視對于中度和重度損傷患者程度判定,同時也需合理選擇有效疾病診斷方式[9-10]。
綜上所述,為脊椎骨折患者進行CT 掃描時可有效提升不同類型疾病診斷符合率,同時對于中柱、前柱、后柱診斷符合率也更高,且CT 診斷可有效判定不同程度骨折,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