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艷
(西昌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四川 西昌,615000)
精神分裂癥為常見精神類疾病,青壯年患有此病的機率相對較高,患病后患者會表現出明顯的情感、感知覺、行為等方面的異常現象。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均為治療此病的主要方式,由于此病復發機率較高,因此將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且部分患者會出現精神殘廢以及精神衰退等不良癥狀。為增強治療效果,應在其病情康復期內做好護理工作,以降低復發率,提高治療預后水平,使其更好地面對生活,改善生活質量。那么,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的患者要怎樣護理呢?
既往臨床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期內所實施的傳統護理,僅為機械式向其灌注健康知識為主,而這一過程中,患者仍保持有錯誤的認知體系,加之對忽略不同患者認知行為方面的差異性,致使容易導致個體不能將內化醫療知識體系轉變為行為方式。基于知行信理論的康復護理可優化患者自身病情認知水平,糾正其錯誤認知觀念,引導其保持合理正確的行為方式,進而產生良好的病情康復效果。具體實踐中應做到以下方面:(1)知識干預:護理人員可以以多種方式向患者講解精神分裂癥發病原因、癥狀表現及治療方法,重點講解此病防治知識。宣教期間應注意語言的平白化,日常治療工作中多與其進行知識性交流,并糾正其對自身病情的理解偏差。(2)信念重塑: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康復信念感,完善心理維度,可通過引導患者不良情緒下生理感知體驗來使其意識到負面情緒對疾病治療的不良影響。(3)落實行為:應監督患者保持良好的健康行為,可通過創設認知匹配、決策形式及心理狀態等情景來激發其健康行為,在對相關情景進行創設前,應先對患者采取靜息調節干預,而后以冥想等方式使其心境恢復正常狀態,并指導其采取舒適的體位姿勢,放松身心及全身肌肉。
家屬參與式護理較為提倡家屬也積極參與至護理工作中,以起到協助護理人員的目的。該項護理措施可提高家屬對患者疾病的認知度,強化患者及家屬之間的親密度,進而增強信任度及安全度。家屬對患者的興趣愛好及性格特征均較為熟悉,可以以患者適合的角度與其進行溝通交流,并監督其嚴格遵醫囑服藥,增強治療配合度。家屬為患者的主要照顧者,可便于及時對其負面情緒進行穩定,并可創造患者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入院接受治療后,要求家屬參與至護理工作中,并叮囑其每周不得少于2 次探視次數,探視時多與患者談論其感興趣的話題,主動分享內心感受,并予以其安慰及關懷,以此讓患者感受到自身被尊重及理解。家屬在探視前,應先與護理人員及主治醫師進行溝通聯系,使其意識到患者情緒狀態不佳是造成病情加劇的重要性因素,探視期間應引起注意。家屬應積極協助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相關日常生活活動,指導患者進行疊衣服及洗碗等,培養其良好的生活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提高患者對自身情況的認知度及了解度,積極面對既往生活經歷,清晰自身價值觀及理想觀。自我效能本質上屬于個人信念,是指在完成一項工作后產生的信心。自我角色認同護理可實現既定自我效能目標,進而進行行為的改變。研究發現,在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自我角色認同護理時,應做到以下方面內容:(1)確定角色:自我角色認同包括有家庭角色、業務愛好角色、職業角色以及個人成就角色等。在對患者的精神狀態進行評估后,護理人員應依據其既往性格特征及生活經歷對自我認同角色進行明確。(2)自我認同角色干預:對患者的家庭角色進行確定,家屬應向護理人員提供患者日常生活用品、照片及贈送禮物等物品,以對其既往家庭生活進行重現,喚醒溫馨記憶。在實施該項護理措施前,應要求家庭成員盡可能全部到位,并以小組鍛煉的方式,提高患者意志力、專注力及團隊互助精神。
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會因為未能遵醫囑服藥或不能承受社會壓力而發病,致使其因為欠缺基本的生活技能而造成復發。研究顯示,規范性、持續性、系統性的社會技能鍛煉將加快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效降低其病情復發機率,應指導患者進行被褥整理、洗漱、衣物換洗等日常生活技能訓練,每次半小時,每日2 次。
為保障患者出院后仍可獲得良好的護理服務,可積極借助于微信等通訊手段來打破空間及時間方面的限制感。通過了解患者用藥、情緒、飲食、運動及睡眠等方面情況,來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專業指導。可依據微信群方式及時在線上解答疑問,以保障患者出院后可以更好回歸于社會及家庭,降低病情復發機率。
精神分裂癥預后較差,應積極予以患者綜合性康復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能力、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為回歸社會奠定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