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惠忠(江蘇省常熟市高新區常熟國際學校)
我們平時作文,常常會碰到兩個問題:一是無話可說,一是有話不知如何說。前者涉及文章的材料問題,后者涉及文章的結構、表達問題。結構是文章的基本模式——我們常說的段落、層次,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都屬于結構的范疇,它能反映文章布局的基本特點,揭示其內在規律。
對于議論類作文來說,最常見的結構安排有“并列式”“遞進式”兩種。下面分而述之。
并列組合是使議論文言之有序的手段之一,這是一種并列著組織分論點的結構方式(即論證時幾個層次間的關系是平行的,是分別從并行的多個側面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簡稱“并列式”。“并列式”布局主要包括兩種情況:
(一)理由(根源)并列。事物間的因果聯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種現象都不可能平白無故地產生,也不可能不產生一定的結果。所謂“理由(根源)并列”,就是從“為什么”的角度,列舉幾個呈并列關系的分論點。例如有篇時文《中國人為何普遍患上手機依賴癥》,開篇指出“中國人的‘手機依賴癥’遠比其他國家嚴重……此情此景,不免令人十分擔憂”,并以“最主要的緣故,還是中國人的業余生活比較貧乏,包括運動健身、旅行觀光、藝術體驗、讀書學習……這些‘線下’活動的普及程度,跟許多國家和地區比差距還很大”引領下文(這屬于提出論點部分);正文分寫三層,即“運動場館建設,學校體育教育理念與方法,競技體育與大眾健身之間的關系等,有太多事情需要快馬加鞭,有太多問題需要盡快改善”“再就是我們的旅游觀光成本太高,交通也是個麻煩事,一出門就得不斷掏腰包,吃個飯嘗個鮮也時刻得擔心被宰”“至于參加各種藝術體驗、學習閱讀活動,更是談何容易”,這屬于具體闡釋現象背后的原因;結尾處則以“現成的辦法其實是有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化、藝術、讀書、體育等活動,去分散國人對手機的過度依賴。這樣一種‘分散療法’,需要政府和全社會攜手努力去完成”收篇。全文一氣呵成而又認識深刻、論證嚴密,沒有任何斧鑿的痕跡。
(二)途徑并列。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成立,事物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發展、變化。石頭固然不可能孵出小雞,雞蛋也必須有一定的溫度才能孵出小雞。剖析事理得以成立的條件或者說“途徑”,也就是由“怎么辦”入手,將多個相互并列的分論點逐一羅列,這也是常用的結構方式之一。比如有篇時評《不忘初心關鍵看“三心”》,整體上以“總—分—總”的結構框架述旨明理:開篇總起,提出“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具有特別的意義”;然后著眼于“怎么辦”,分別從“初心不初心,關鍵看誠心”“初心不初心,關鍵看信心”“初心不初心,關鍵看恒心”這些角度加以闡發;最后照應開頭,歸結要旨。又如針對觀點“大自然生生不息,靈活也無處不在;人生,則更需要靈活”展開論證,可以分寫如下幾個層次:
①靈活,離不開開放的思想觀念(或“善于換角度的思維”);
②靈活,需要我們區分不同情況作出合理應對(或“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③靈活處置之后還須即時反思。
縱向展開是議論文寫作中行之有效的結構方法。所謂縱向議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遞進式”,是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深刻性的一種方法,它反映了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般規律(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有關的具體方法有二:
其一,設疑分析法。即面對論題提一些問題,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由此列出分論點,然后再篩選并組織成篇。比如以“談風度”為題寫議論文,可借助此法設計如下分論點:①風度是一種美德,一種富有教養的臻于完善的氣質和風采(是什么);②有了風度,能受到別人的敬重,人與人之間增進關愛,有利于和睦相處(為什么);③要有風度,須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摒棄粗俗的言行,自覺培養良好的品行(怎么樣)。
其二,漸次深入法。“漸次深入”指主體部分論證層次呈遞進態勢(包括由小到大、由輕到重、由次到主、由易到難、由表及里等),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內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透的論述。要做到“漸次深入”,必須理清概念間的關系,進而讓分論點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比如2020年高考江西考生的滿分作文《獨具慧眼,鮑心向國》,主體部分是這樣遞進開掘的:
鮑叔擁有慧眼識人的獨到與高明。
光有知人的能力,沒有敢于直諫的勇氣也是徒勞的,鮑叔有。
“一山不容二虎”,舉薦管仲,則將置自己于何地?鮑叔選擇用寬大的胸懷去推動國家發展,舍私利而謀大局。
作者多方挖掘鮑叔身上的閃光點,包括“識人知人之才”“敢于直諫的勇氣”以及“舍私利而謀大局的胸襟”,并讓三者構成逐層深入的遞進關系。如此推進,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說理透辟。有時,中間部分各層之間,還可表現為一種環環推進的“頂真”關系。例如時文《擁有大氣量,才有大境界》,正文四個層次是“要想擁有大氣量,就不要對號入座”“要想不對號入座,就要懂得寬容”“要想寬容,就必須給心靈足夠大的空間”“要想給心靈足夠大的空間,就必須懂得拒絕”,這四句話各自置于段首,在形式上表現為逐漸掘進的“頂真”,在內涵上自然也具有逐層深入的遞進。
特別提醒:在實際寫作中,并列和遞進這兩種形式常常結合運用,如前后兩大部分可能是遞進關系,在其中一部分內部又會有并列關系;有時從形式上看是并列的,實際上幾層意思又有逐步深入的關系。
要使議論的條理清晰,除了注意內部的邏輯關系外,還要注意運用語言標志,顯示內部關系。常用的有“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其一”“其二”等。這種標志可以放在一層的開頭,也可以放在一層的收尾。
【考場范例】
中國面孔改變世界
⊙2020年天津考生

聽,中國夢的號角響徹中華大地;看,各個行業的“中國面孔”走紅世界。
走過2020年的春天,我們看到“中國面孔”彰顯著勇毅擔當的精神。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8名攻頂隊員今年5月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完成了對珠峰的測量。古往今來,無數攀登者向世界最高峰發起挑戰,最終只落得尸體被冰雪覆蓋,長眠在積雪覆蓋的山路上的悲壯結局。確實,成功登頂珠峰的背后不只是向往,更需要信念、勇氣、毅力與擔當的精神。豈止是登山,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在荒涼山區、貧困村鎮,駐村干部奔忙于脫貧一線,為鄉親們脫貧出謀劃策;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4萬多名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披堅執銳,逆行出征,不負醫者使命……這些“中國面孔”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勇挑重擔的中國人。
走過2020年的春天,我們看到更多的“中國面孔”成為世界的主角,洋溢著自信的微笑。《2020胡潤全球少壯派白手起家富豪榜》的前十名中,有四位來自中國的上榜者,包括拼多多的黃崢、字節跳動的張一鳴、好未來的張邦鑫以及大疆的汪滔。他們是“中國面孔”的實力擔當,他們展現了當代青年的時代風采,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乃至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時代新人,恰似一朵朵五月的石榴花在藍天下搖曳生姿。
走過2020年的春天,全世界人們發現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是BBC對杜甫的評價,外國人也開始感嘆中國詩歌的精華,觸痛于中國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失地之悲,快樂于“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幸福感。是杜甫讓世界知道了古中國的壯志與哀痛,盛世與流離。從杜甫的海外走紅,讓我們看到傳統的“中國面孔”,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永恒的人性魅力。
走過2020年的春天,我們終于明白:有些人偉大,亙古不衰;有些人平凡,但依然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人生。比如那些穿梭于城市之間、奔跑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比如默默奉獻的環衛工人,所有堅守在自己崗位上的中國人,他們不僅為自己的美好生活打拼,同時也在守護著別人的美好生活。他們更是典型的“中國面孔”,是中國始終不停地向前奔跑的動力源泉。
我們也要追隨榜樣,把勤奮學習作為“中國面孔”青春遠航的動力,把增長本領作為“中國面孔”青春搏擊的能量,把埋頭苦干作為“中國面孔”青春永葆的電站,珍惜韶華,奮發有為,綻放自己的青春光芒!

【簡評】
結構精巧,匠心獨運。本文在結構上獨具特色:開頭由“聽”“看”領起,大氣磅礴,文采斐然,讀來朗朗上口,文章的時代感撲面而來;中間采用并列兼層進的結構,觀點鮮明,層層深入;結尾言簡意賅,干脆利落,同時呼應了開頭。文章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顯示出考生不俗的謀篇布局能力。
語言出彩,富有功底。考生運用了古今名人名言、歌詞等,言辭精練而意蘊豐富,彰顯出深厚的文學功底。引用和化用相結合,對古詩文佳句,考生旁征博引而議論生風,信手拈來又恰到好處,既增強了說服力,又使文章富有底蘊。
思想深刻,思辨性強。考生以評說的方式展開論述,對“中國面孔”的內涵理解準確,詮釋到位。文章不僅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面孔”的風采,更指出新時代新青年的新擔當與新使命,思考步步深入,邏輯鏈條清晰,思辨色彩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