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1年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的印記遍布中華大地,也為這片土地帶來了翻(fān)天覆(fù)地的變化。今天,時光雜貨鋪特別請到了印記中的一些代表,請它們講講自己的故事。
一篇作文
我是一篇寫在泛(fàn)黃的紙上的作文,我現在住在東北烈(liè)士紀念館(jìniànguǎn)。我的主人名叫楊靖(jìng)宇,他是在1923年寫下我的,那時候,他還是一名小學生呢。哦,對了,我名字叫作《戰區災(zāi)民生還(huán)之感受》。我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卻記述了一位老人在軍閥(fá)混(hùn)戰中淪(lún)為乞丐(qǐgài)的不幸遭遇(zāoyù),也表達了一位小小少年對家國命運的擔憂(dānyōu)和一心報國的熱忱(chén)。后來,我的主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他率領(shuàilǐng)東北軍民與日寇(kòu)血戰于白山黑水之間,最后,他孤(gū)身一人,于冰天雪地中,彈(dàn)盡糧絕(jué),與大量敵人奮戰幾天后壯烈犧牲(xīshēng),用生命踐(jiàn)行了自己兒時的理想。
一盞馬燈
我是一盞銹(xiù)跡(jì)斑(bān)斑的馬燈,現在住在中央紅軍長征(zhēng)出發紀念館。我的主人是一位老媽媽。她有10個兒子,其中8個都加入了紅軍。1934年10月,她的8個孩子從家鄉出發,踏(tà)上了長征之路。老媽媽白天在地里勞作,到了晚上,她就坐在老屋門前,將我點亮,等著兒子們回家。可直到她的青絲變成白發(fà),眼睛都哭瞎(xiā)了,她的兒子們也沒回來。可她依然堅持點亮我,坐在石階(jiē)上等。她說:“我的眼睛看不見了,但馬燈不能滅,要讓兒子們看清回家的路。”直到最后,她也沒能等到兒子們歸來。在那個時候,像她這樣的老媽媽又何止一個呢?我想告訴所有的小朋友,在你們幸福生活的背后,是無數媽媽和孩子無私(sī)的奉獻(fèngxiàn)。
一匹馬
大家都叫我小青馬,我的主人是毛澤(zé)東。在我之前,主人有一匹小黃馬。在它不幸死去后,主人還掉了眼淚呢。我個頭雖然不大,卻靈活、溫順(wēnshùn)、通人性,一路陪著主人轉戰陜(shǎn)北。主人對我非常愛惜(xī),碰到難走的路,他就下馬徒(tú)步。1949年,我作為軍功馬被送到北京動物園養老。我的年紀慢慢大了,毛也漸漸白了,變成你們現在看到的這樣。1962年,我離開了人世。人們很舍(shě)不得我,將我做成了標(biāo)本。現在,我住在延(yán)安革命紀念館中,為前來參觀的人們展示那一段烽(fēng)火歲月。
一把剪刀
我是一把剪刀,我的主人叫步鑫(xīn)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現在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我的主人的一生與剪刀結下了不解之緣(yuán)。年輕時,他是一位技藝精湛(jīngzhàn)的小鎮裁縫(cái·feng)。后來,他靠自己的努力當上了海鹽襯衫總廠的廠長。當時正處改革開放初期,他揮舞著無形的剪刀,剪掉僵(jiāng)化的思想,剪掉“大鍋飯”,大力推動企業改革,讓企業重新煥(fàn)發了生機。這種大力革新的“剪刀精神”直到現在對許多企業都有著現實意義。
一座豐碑
我是一座紀念碑,我長得很高——6米,我住的地方海拔也很高——近5000米。我的存在是為了紀念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杰桑(sāng)·索(suǒ)南達杰。他是一位英勇的共產黨員,曾(céng)任(rèn)青海省玉樹藏(zàng)族自治州治多縣的縣委副書記。可可西里地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在當時,盜獵(dàoliè)行為非常猖獗(chāngjué)。1992年,索南達杰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武裝反盜獵隊伍。在任內,他12次進入可可西里無人區,親自參與藏羚(líng)羊等動物的保育工作,共抓獲持槍盜獵團伙8個。1994年,為保護藏羚羊,索南達杰在與盜獵分子的斗爭中英勇犧牲。我不僅是為了紀念和銘(míng)記,也代表著繼承。如今,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早已成立,三江源地區也被確定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更多的“環保衛士”繼承了索南達杰的精神,堅守著生態保護這一陣地。
一條沖鋒舟
我是一條臨危受命、身負重任的沖鋒舟。我的伙伴是最可愛的人——一群中國軍人。我現在住在建川博物館中。2008年5月12日,一場特大地震(zhèn)突襲(xí)四川。由于道路被隔斷(géduàn),震中映秀成為一座孤島,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wēixié)。在這十萬火急之時,成都軍區“鐵拳(quán)師”調集(diàojí)5條沖鋒舟,從水路挺進映秀。在瓢潑(piáopō)大雨中,在山體還在垮塌(kuǎtā)的情況下,官兵們把1000多斤重的我運到臨時碼(mǎ)頭。當我們歷盡千辛萬苦抵達映秀后,終于開辟(pì)出一條水上生命線,不僅向外報告了映秀的災情,還輸送了救災人員和物資,并運送了災民。作為5條率先進入映秀的沖鋒舟,沖在第一個的我為自己和勇敢的軍人伙伴感到驕傲(jiāoào)。
一條路
我是一條長達22千米的路,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作“文秀產業路”。我的名字來自一個名叫黃文秀的人,她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6年,碩(shuò)士畢業后的黃文秀回到了廣西百色工作,2018年,她主動請纓(yīng),擔任樂業縣新化鎮百坭(ní)村第一書記。她心系(xì)群眾,立志要帶領百坭村早日脫貧致富。2019年6月,年僅30歲的她冒雨返回工作崗位,遭遇山洪,不幸犧牲。以前,一到下雨,我就成了泥濘(nìng)濕滑的泥巴路。文秀書記的一大心愿就是早日把我變成水泥路。如今,在扶貧干部們的接力下,文秀書記的愿望實現了。兩百多萬斤砂糖橘(shātángjú)經由我被運了出去,我成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100年,既是一個節點,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黨的印記又何止一篇作文、一盞馬燈、一匹馬、一把剪刀、一座豐碑、一條沖鋒舟、一條路?如果你有心,會發現黨的印記已化作一點一滴,融入了我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