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有一次: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可是,我們知道,就在這同一章中,孔子曾經對子貢說過,他有一個“道”一以貫之,而這一以貫之的道,曾子曾經明確解釋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論語·里仁》)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將心比心,你所不愿遭遇到的,千萬別強加給別人。“忠”呢,是“恕”的積極的一面:你想要的,也要幫助別人達到,用孔子自己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可見,忠是積極的道德;恕是消極的道德?!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還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基本內涵。
那么,為什么在回答子貢的問題時,在自己的一以貫之的兩個字里,孔子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剔除了“忠”,而保留了“恕”呢?
我的理解是:首先,從“終身行之”的角度,“忠”是對別人做有益的事;“恕”是不對別人做有害的事。簡化一下,“忠”是“做”;“恕”是“不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的只是一種品行;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需要能力的。因而,“忠”不是人人能做、時時能做、事事能做的。
“忠” 和“恕” 的區別還不僅在此。
“忠” 的定義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里面暗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人有共同的愛好與追求。
但問題是,人與人之間有相同的欲求,也有不相同的愛好。簡單地以為自己想要的別人也一定想要,從而一定讓別人要,就是強加于人。
更為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忠,只是相對真理,它是一柄雙刃劍,一不小心,它還會被壞人利用。
壞人假冒對我們“忠”,來代替我們選擇和思想,從而奴役了我們的靈魂。
在中國古代,專制君主用暴力來壓服人民,實行專制,是“強奸民意”。
用“忠”的借口,宣稱君主代表人民的利益——宣稱代表“集體”的利益,剝奪每一個“個體”權利;宣稱代表“長遠”的利益,剝奪人民當下的利益——言之鑿鑿,理所應當,從而讓人民放棄對立而服從,叫“誘奸民意”。
強奸民意的時候,他們用的是法家的法、術、勢;誘奸民意的時候,他們用的是儒家的“忠”。
商鞅指導下的秦國,李斯指導下的秦王朝,是強奸民意。
朱元璋的大明,康熙,乾隆的大清,是誘奸民意。
古今中外,哪一個專制君主,獨裁者,不是聲稱代表人民的利益,從而冒充人民的代表,來實行獨裁統治呢?
他們總是有兩手:強奸民意與誘奸民意。
被強奸,我們反抗。所以,我們至今痛恨二世、趙高。
被誘奸,我們往往配合,所以,直到今天,還有那么多人為朱元璋康熙乾隆唱贊歌。
孔子,看出了這個潛在的危險,并且,在兩千多年前就發出了預警。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恕”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正是對“忠”的片面性的糾正,是對“忠”有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的預防,是對“忠”的歷史的、現行的、潛在的罪行的控告、警告與反抗。
選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