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調4釣2,用蚯蚓作餌,因蚯蚓重量不夠,釣不出2來,怎么辦?
回答:如果一定要調4釣2,可以換精度更高的浮標,如果沒有別的浮標可更換,調3釣2或者調2.5釣2也行,甚至調2釣1、調1.5釣1也可以,干嗎一定要調4釣2呢?理想的餌料狀態要達到兩個要求,第一,要霧化,有誘魚效果,不能是死面疙瘩;第二,能夠在釣點內留存一段時間,這個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低于半分鐘,并且要隨時根據魚情來調整餌料的狀態。
有的人過分強調霧化效果,在家里開好魚餌,扔進魚缸中觀察餌料的霧化狀態,感覺很理想了再去水庫如法炮制。我特別不贊同這種教條的做法,野釣水域中鬧鉤的小魚對魚餌的破壞程度在魚缸中是體現不出來的。這樣開餌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在實際應用中未必合適。所以我強調釣餌一定能夠在釣點內留存一段時間,這才是理想的狀態。有的時候小魚鬧得很兇,表面上看魚餌的狀態很不好,過于粘稠,很多人在心理上排斥這種狀態的魚餌,認為這就是死面疙瘩,其實也不盡然。雖然魚餌本身霧化效果不好,但是鬧鉤的小魚會給這個魚餌一個外力。在小魚啄食的過程中,這小團死面疙瘩會不停地產生碎屑并漂散,該過程就相當于霧化了,同樣能起到誘魚的作用。
提問:庫釣鯉魚調平水釣2目為什么經常打不到魚?浮標有上頂也有黑標,該怎樣抓口?
回答:打空竿的原因很多,通過提問看,調釣環節問題不大,問題可能出在其他環節。釣鯉魚時浮標有上頂動作,往往是魚鉤過大、魚過小所致。也就是說,吃鉤的那條鯉魚吃不進釣餌,于是游向水面,試圖借助釣餌的自重吃進魚餌(不光釣鯉魚,釣其他魚種時,鉤大魚小也會產生這種現象)。
不過,鯉魚畢竟是大口型的魚類,即便半斤重的小鯉魚也可以輕易吞下9號伊勢尼鉤。所以,問題并不一定是鉤大魚小,也可能釣餌有問題,比如面餌過硬,或者用玉米粒時鉤尖沒有充分外露,都會造成空竿。此外,從標相上看,咬鉤的也有可能不是鯉魚。
基于上述分析,我的建議是換小一點的鉤子,同時檢查餌料是否過于干硬。如果還不能解決問題,我建議放一放口,等一等,有更大的標相出現時再提竿,或者去抓不同的標相,尋找和摸索中魚的有效標相。
釣魚不存在一成不變的公式和方法,要根據不同的水情魚情隨時變通。
提問:釣鯽魚時,如何根據標相確定提竿時機?
回答:這個問題道出了很多新手的心聲。如果是大起大落的標相,新手往往能把握好提竿時機,但面對亂口就感到無所適從了。
其實,老釣手也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對于那種速度快、動作“賊”的信號,不妨先做放棄處理,因為這樣的標相基本上都不是目標魚所為。動作比較穩的,哪怕幅度不大的信號才可能是有效信號。如此多次試探后若能中魚,即可摸索出上魚的規律,識別恰到好處的提竿時機。
如果多次試探后仍不中魚,見口就抓也不失為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其實就是打提前量,可以調整一下釣組,因為之前釣組很可能偏鈍。
如果抓提前量無效的話,就要考慮放口了,“讓子彈飛一會兒”,延遲一兩秒再提竿,總之就是在試探中尋找上魚的規律。
提問:釣草魚用什么魚餌上魚快?
回答:如果去一處陌生的水域,不知該水域的草魚偏好何種食物,則根據草魚的體形來決定釣餌的使用,釣5斤以下的草魚用青玉米即可,釣5斤以上的則用發酵的老玉米。
使用玉米粒釣草魚適用的范圍較廣,但在一些特殊的水域卻不靈光。比如釣野河中的草魚,河邊的青草、蘆葦葉,甚至竹葉的效果往往更突出。
如果摸不準該水域的草魚有什么特殊喜好,施釣前可先觀察岸邊的植被情況,看看被水淹沒的草叢或者倒樹有沒有被草魚咬食的痕跡。這種痕跡是比較明顯的,很容易觀察。比如水邊稻田中下垂的稻葉和稻穗被草魚吃得光禿禿的,這就意味著草魚喜歡吃稻葉或稻穗,直接用它們掛鉤即可。
從魚種角度說,草魚的食性是存在某種共性的,但是具體到某一處水域,這種共性可能會被打破,所以無論釣草魚還是其他魚類,都不存在百試不爽的釣餌。
提問:深海釣上來的魚為什么要馬上放血?
回答:海魚的血液腥氣很重,剛釣出水的深海魚馬上放血可減少肉質的腥氣,使魚肉更鮮美,增加口感。還有一些深海魚因所處水層較深,水壓非常大,來到空氣中水壓消失,腹部氣體會迅速膨脹,從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一些大頭寶魚的內臟被氣壓擠壓到口腔里就能看出,這個壓力非常大,放血的同時也是在給海魚放氣減壓。
提問:調4釣1,大多頂標中魚,為什么?
回答:很多魚種本身就有送標的特質,比如鯽魚。大多數鯽魚吃餌都會送標,這屬于正常現象。鯽魚送標是它的進食姿態決定的。我曾在透明度很高的平底水域中觀察過鯽魚群,它們進食的時候不是翹起尾巴,而是垂直倒立,叼住魚餌后抬頭擺正身體,于是出現送標標相。不過,鯽魚的標相并非只有送標,在水底坡度很大的位置釣鯽魚,黑標的時候就多了。因為它們叼住魚餌后的動作變了,所以標相也變了。
標相主要取決于魚的動作,和調釣關系不大。比如鯉魚標相通常是黑標,但是釣黑坑鯉魚時,送標的情況偏多,因為黑坑鯉魚在人工飼養的過程中改變了原來的低頭進食的習慣。人工投喂飼料時,飼料都是先經水面,再自然落到水底,所以養殖魚在水底撿起一粒餌料后,都會抬頭向上游,去尋找另一粒餌料,即人們常說的“吃抬頭食”。如果將這種養殖魚投放到野生水域,野化幾年后,進食動作還能恢復到和野生的同類一樣,于是重新產生黑標。
提問:為什么有時候水深合適且有水草的釣位不如明水釣位魚情好?
回答:我先舉個例子,假如水岸邊長滿了蜿蜒曲折的水草,如何釣?水草叢的確比較藏魚,但如果到處都是水草,則很難判斷哪里最藏魚。在無法判斷究竟哪叢水草最藏魚的情況下,盲目釣水草,成功率顯然不會高。反倒是某兩叢水草之間的明水區域可能有收獲,因為這里是魚兒于水草間穿梭的必經之路,所以明水區域反倒可能有收獲。
提問:有一次釣鯽魚,浮標的標相全是頂標,這是什么原因?
回答:一般來說,鯽魚制造的標相以頂標居多,這跟鯽魚的進食動作有關。我曾觀察過鯽魚在平底水域的進食動作,它們尾巴朝上,身體幾乎垂直倒立在水底,叼住魚餌后抬頭,正是這個動作,使浮標出現送標動作。
不過,有一些區域的鯽魚產生的標相卻是黑標,原因可能是下面兩種情況之一。第一,水下坡度較大,達到30°以上,覓食的鯽魚無需撅起尾巴就可以輕松吃到魚餌,魚餌入口后轉身游走,于是黑標;第二,水族中食物競爭比較激烈,導致鯽魚形成搶食的習慣,雖然也是翹起尾巴進食,但它們剛吸入食物就抬頭并轉身游走,整套動作一氣呵成,送標的動作還沒來得及出現,浮標就被拉黑了。此外,流水環境釣鯽魚,送標、黑標都會出現。
魚情、水情不一樣,鯽魚的標相也不一樣,我們無需在標相上過度糾結。
提問:深水釣魚是調高目,還是調低目?
回答:我釣魚的習慣是,有什么魚咬鉤就釣什么魚,以此為前提,如果以水深來確定調高目還是低目的話,我建議調高釣低。因為同樣的竿長,釣不同的水深時,釣魚人距離浮標的距離是不一樣的。水越深,釣者距離浮標越近,目視越清晰,調高目釣低目更有利于捕捉輕微的信號。如果把目標魚定為大魚,我則建議調低目釣高目,這樣更有利于抓實口。
總之,調目和釣目的高與低是由釣者的需求決定的,以目視得到的信號為實口為準。
提問:在外野釣,用什么自制餌料可以鯽鯉通殺?
回答:野外釣魚,魚餌越接近原生態,效果越好。
如果自制面餌,我建議以生玉米面為基礎,白面、拉絲粉為粘合劑。單用白面做粘合劑的話,開出的魚餌不夠蓬松,呈脫落狀,加入一定比例的拉絲粉,性狀就會有所改變。不過,這種魚餌易“反水”,加入一些商品餌,“反水”的問題就解決了,也可在開好的餌團表面撒上一層商品餌。
至于白面、拉絲粉所占的比例,應視需求來定。小魚鬧鉤嚴重就多加白面,反之則加大拉絲粉的比例。加白面不鬧小魚,不是因為白面過于粘稠,而是因為白面本身不產生“拉絲”。拉絲越多,小魚越猖狂,標相越不穩定。
這款魚餌成本很低,效果很好,鯽魚、鯉魚、草魚、鳊魚都愛吃,發酵后效果更佳。
提問:野外釣魚怎樣找釣位?
回答:野釣找釣位,可供參考的因素很多,下面我簡單介紹。
有句話叫“鱉戀灘,魚戀灣”,說的是魚喜歡流連于大水面的灣灣汊汊。我們野釣的水域,水岸都是曲曲彎彎延伸到遠處的,那些凸出的部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鏵尖”位置通常都是好釣位。還有,水邊的一棵倒樹、一蓬水草,都值得去試試。
此外,淺水中的深坑或深溝,深水中的淺水處,向陽迎風的位置,窩風的拐角旮旯,進排水口等水流產生處;還有春天的淺灘,深淺交界的地方,常有人垂釣的老窩子,有野果掉落的位置,水邊昆蟲較多的位置,水淹的莊稼地等,都可考慮作釣位。
提問:野釣,怎樣才能釣得多?
回答:首先,在裝備上要有充足的準備。魚若在近處,要有短竿子可用,在遠處則有長竿子可使,在更遠處則有拋竿可用;若目標魚是大魚,則有粗線組可用,面對小魚要有小鉤細線。在魚餌方面,既要有常用的面餌,又要有抗小魚騷擾的玉米粒,還要有葷餌。
裝備齊了,剩下的就是心態了。很多人野釣是沒有明確的目標魚的,什么魚咬鉤就釣什么,雖說單個魚種的魚獲量都不夠多,但是全部魚獲加在一起就比較可觀了。
最后一點最關鍵,也是最難的——要有足夠的經驗去應對千變萬化的魚情。這種經驗只有通過不斷實踐才能得到。野釣時,哪怕我們釣的是一個非常熟悉的水域,魚情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魚情水情出現變化,釣法技巧的運用也要跟著變化。
提問:浮標吃鉛量的大小和標尾粗細代表什么?
回答:浮標的吃鉛量大小代表著使用這支浮標時的拋投距離及釣組下水的速度;標尾的粗細代表標尾產生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標尾的醒目程度。
大吃鉛量的浮標可用在長竿子上,可以把釣組投送到更遠的位置,可以有效對抗風力干擾。加之吃鉛大的浮標下水速度也快,釣深水能夠快速到位,因此釣組可以在自由下落過程中有效躲避小雜魚對魚餌的半路截擊。
物體產生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水的重量,拋開材質密度的因素不談,粗標尾的排水量大,產生的浮力也一定大。若標尾的平均密度很小,則浮力更大,比如空心的標尾產生的浮力就更大。浮力越大的標尾,精度越低。使用浮標時,總會有一部分露在水面之上,我們稱之為目視部分,露出的這部分標尾越粗,在空氣中的阻力就越大,受風的干擾程度也就越大,這就是大風天使用粗尾浮標釣高目時,浮標總是處于東倒西歪的狀態的原因。粗尾標的優點是醒目,因此頗受眼神不濟的老年釣友青睞。
提問:怎樣用玉米面釣鯉魚?
回答:玉米面曾是幾十年前通殺全水域的萬能魚餌,不僅能釣鯉魚,還能釣其他魚,做法如下。
先用開水和面,將燒開的水澆入玉米面中,一邊澆一邊用筷子攪拌,使其均勻吸水。稍涼后再用手揉搓一遍,握成拳頭大小的面團上屜蒸,開鍋大約15分鐘關火。趁熱把蒸熟的玉米面團浸泡在涼水中(缺少浸泡過程,面團表面會有一層硬皮,不利于使用)。面團冷卻后,繼續用手揉搓至沒有硬塊的狀態即告完成。我的經驗是,玉米團宜硬不宜軟,在使用的時候覺得硬了可在水邊繼續摻水揉搓,如果做得軟了,補救起來則相對麻煩,可在臨場使用的時候加入少許生玉米面(不宜一次摻兌過多的量,因為這種魚餌會慢慢變稀,所以短時間內用多少就加多少),直到軟硬合適為止。
以上只是基礎做法,實際上還有很多可供發揮的空間。比如我們可在玉米面里面加適量炒熟的豆粉,可用豆漿和面,魚餌蒸熟后可加入蜂蜜、果汁,或加入商品餌。
這種魚餌的特點是持鉤性較好,適合在小雜魚橫行的水域作釣餌,也適用于換餌頻率不高的拋竿釣法。由于這種魚餌的自然溶解速度特別慢,所以有的時候可替代玉米粒。加之在小魚啄食的過程中,它會產生碎屑,因此比玉米粒的中魚率高。
這種魚餌自身的狀態非常粘稠,這既是優點也是缺點。若要增加它的霧化效果,可在里面加入生玉米面或商品餌來調節狀態。
提問:夜釣可以釣到什么魚?哪些魚是夜食性的?
回答:除了我們平時不待見的小雜魚和少量喜光魚種,如武昌魚,夜釣幾乎可以釣獲任何魚種。
有些魚由于習性使然,白天潛伏不動,到了夜晚會活躍起來,這類魚通常都是肉食性的,比較典型的就是鲇魚和黃顙魚。大概因為白天它們的捕食對象很活躍,不利于狩獵,所以它們把主要的進食行為集中在小魚安靜的夜晚來進行。還有翹嘴魚,雖然它們白天也不消沉,但最活躍的時期其實在夜里,尤其在半夜前后,活躍度最高。
提問:知道浮標的吃鉛量,還用調標嗎?
回答:當然要調標。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作用在浮標上的重量不止是鉛墜,還有魚鉤、魚餌、8字環、幾粒太空豆,以及一段不確定長度和粗細的水線。甚至浮標后面的一部分主線的重量也會慢慢作用在浮標上。如果到水邊不重新調標的話,這些多出來的外力肯定會導致浮標出現不同程度的遲鈍,而這種遲鈍正是通過調整浮標來改變和控制的。
還有人習慣在家用調標桶把浮標調好,拿到釣場直接使用。假如垂釣對象魚進食比較魯莽,這樣做問題不大。假如施釣時需要精益求精,這么做就有問題——調標桶的水和垂釣水域的水密度不同,產生的浮力就不同;垂釣水域的水深和調標桶的水深不同,水線的長度就不一樣,作用在浮標上的重量也就不一樣……這些因素都應該考慮進去。
提問:夜釣鯉魚,用哪些餌料比較好?
回答:夜釣鯉魚常用的餌料有兩種——面餌和玉米粒,玉米粒包括嫩玉米粒和發酵的老玉米。不同水域中的鯉魚的食性喜好會有所不同,所以這兩種魚餌在個別水域效果不見得是最佳的,但肯定不會被鯉魚排斥。
理論上講,有霧化效果的面餌“誘”的效果更突出,應該比玉米粒起效更快。但在實踐中,這種理論上的優勢并不明顯,倒是嫩玉米和發酵老玉米的中魚率更穩定,使用起來也更方便,起碼換餌的頻率很低,更具休閑意味。可能正因為這點,在大多數水域,換餌頻率更高的面餌釣成年鯉魚效果并不突出。因此,用面餌夜釣鯉魚時,不要過分追求餌料的霧化效果,換餌的頻率要低,動作也要輕。
另外注意,我推薦的這兩種釣餌未必是所有水域的最佳釣餌。每片水域中的鯉魚都可能因該水域中某種水生物的數量,岸邊的植物、莊稼的種類不同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口現象,所以具體到夜釣某片水域中的鯉魚應該用什么餌,不好一概而論,只能廣義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