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7月22日,商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我國消費市場總體呈現穩步恢復、持續回暖的發展態勢。商品零售增長20.6%,餐飲收入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新設外資企業超過2.3萬家,同比增長47.9%;對外投資合作平穩有序,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同比增長8.6%。
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恢復態勢。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平穩恢復,以2019年為基期的同比兩年平均GDP增長率為5.3%,較一季度提高0.3個百分點,生產和供給能力持續恢復;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0%,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二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5.1%,增速較一季度提高0.4個百分點;工業增長已高于2019年同期水平。
需求方面,上半年出口保持高增長,消費持續平穩恢復,投資恢復相對最慢。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1.7%,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2%,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9.1%。與一季度比較,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1.7個百分點,資本形成貢獻率下降5.3個百分點,凈出口貢獻率提高6.9個百分點。內需恢復相對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下降。
從工業生產恢復態勢看,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兩年平均增長6.5%;增速較上半年水平低0.5個百分點,工業增速呈現回落趨勢。綜上所述,當前經濟保持平穩恢復態勢,但進一步恢復的勢頭趨緩。
目前來看,經過去年以來全面復工復產、恢復經濟社會活動的努力,我國經濟已經基本克服了疫情沖擊造成的停頓;社會生產和主要的經濟活動水平,已經大體接近疫情前。
需要注意的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基本民生保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主要表現為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狀態仍未全面好轉,訂單不足、資金周轉不暢、成本壓力加大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受企業困難的影響,就業形勢和基本民生保障仍然面臨壓力;一些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困難較大;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債務關系仍存一定的隱患。國民經濟大循環尚未全面暢通,經濟進一步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這些情況表明,我國經濟全面恢復的態勢還需進一步加強,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還需努力鞏固。
此外,2010年以后,受出口、投資等需求增速持續大幅下降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率持續回落。這些具體表現為企業營業收入增速持續下降、財政收入增速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增速持續下降。受其影響,用于保證基本生存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的占比提高;用于改善和發展的支出占比下降。這些也表現為消費需求增速下降,2010年—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從18.38%下降到8.1%;投資需求增速下降,2011年—201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從23.8%下降到5.1%。
現階段,消費較高增長與消費結構升級活動大體同步;投資較高增長與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住房體系、產業體系建設更新大體同步。消費與投資增速持續下降,意味著基本生存保障性需求占比提高,發展改善性需求占比下降。與之聯系,社會生產和供給規模會通過去產能實現適應性調整,進而形成以保障基本生存為主的供求平衡狀態和經濟增長模式,可將其定義為生存型增長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之一,是要素利用不充分,特別是就業不充分,這會制約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需求增長,進而從需求方面約束經濟增長率提高和更充分就業的實現。2020年以來我國經濟的全面恢復,目前基本達到了生存型增長的水平,但尚未開啟發展型增長的大幕。
伴隨經濟增速下降,判斷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和經濟發展潛力下降的觀點趨于增加。當前認為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分析體系,一是用既有數據,比如從改革開放至今的主要經濟數據,通過生產函數包括面板數據等分析方法得到結論,判斷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自2010年以來顯著下降;二是通過要素供給分析,比如人口老齡化,以及技術供給從后發優勢到后發劣勢等,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三是國際比較,也就是通過發達國家的一般情況歸納作出判斷,認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將下降。
這三種分析體系都是有問題的。第一,依據已有的經濟數據,通過不同的方法來測算中國的潛在增長率,這個方法有不完善的方面。因為所使用的數據,盡管通過濾波方法可以剔除一些非規律性的因素,但是比如需求約束增強這類是不可剔除的。前面指出,2010年以后正是由于需求約束加強,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因此,基于這些實際經濟數據進行的模型測算結果,會誤將需求變化導致的經濟增速下降,歸結為要素供給水平下降的結果,作出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誤判。
第二,從要素供給看,中國人口老齡化確實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有影響,但仍然是比較小的邊際變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存量巨大,第七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還有8.94億人。目前我國城鎮就業人口在4.4億人左右,農業勞動人口8000萬人左右,農民工2.9億左右,還有7000萬左右的在校生。今年的應屆大學畢業生909萬,應屆的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500萬左右。由此可見,當前就業壓力仍然比較大,這也表明我國現在仍然有豐富的人力和人才資源。
而技術供給方面,2020年我國研發支出2.44萬億元,占名義GDP的比重達到2.4%;2020年有效注冊專利超過1200萬件,高于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全部注冊專利的總和??梢哉J為,由市場引導的應用技術研發是非?;钴S的,產業技術更新是普遍的。這表明,經過幾十年的對外開放,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已經形成了應用技術方面的供給能力。如果再考慮新型舉國體制未來的潛力,對我國的技術要素供給能力必須要有實事求是的判斷。綜合研判,我國目前的要素供給能力并未明顯下降。
第三,使用國際比較,則必須要注意中國特殊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所依靠的制度模式、發展模式和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國際比較要特別注意樣本的可比性,否則就可能犯錯。中國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發達國家當時所沒有的,我國有6億左右人口每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按照統計,去年最低收入20%的人,人均年收入7900多元,每個月還不到1000元。因此,中國發展的潛力和能量,不能和發達國家按照人均GDP進入高收入國家時簡單比較,不能因此誤判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仍然在8%以上。當前我國經濟的合理增長區間,應在7.5%~8.5%之間。
從生存型增長轉向發展型增長,最關鍵的是要突破需求不足的制約。通過需求特別是內需的顯著回暖,支持企業訂單明顯增加,營業收入明顯增加,進而暢通資金循環,提振企業擴大生產投資的信心,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需求擴大。這樣就會使發展改善的需求占比明顯提高,使社會生產活動普遍活躍,進而支持更充分的就業和民生改善。
因此,必須牢牢抓住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必須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急轉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圍繞擴大內需更好地形成合力。
由于企業和居民都是順周期行為特點,市場形勢不好,企業會謹慎投資,居民也會謹慎消費。因此,擴大內需必須充分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作用;必須通過提振政府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帶動就業和居民消費。為此要著力抓好繪藍圖、補短板、強基礎的工作。
面向第二個百年,重點要實現“從有到好”的歷史跨越,這需要政府帶頭做表率;面向第二個百年的宏偉目標,我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設施的建設水平要全面提高。比如政府在城市地下管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城市污水垃圾處理體系、大江大河水利治理,以及教育、醫療、衛生這些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方面,要加快高標準高水平起步。要依據未來現代化的標準把這些工程扎扎實實建設好,為第二個百年以及更長遠的發展和民生改善奠定高水平的基礎。要通過這些方面的努力著力提振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投資,帶動企業投資、帶動就業和居民消費,使擴大內需的效果顯著增強。
在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顯著解決需求不足矛盾的前提下,預計中國經濟國內大循環將全面暢通,中國經濟將進入市場需求全面恢復帶動下的持續回升軌道,2021年經濟增長率將達到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