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三新”經濟正釋放著澎湃活力。沒有人民健康作為支撐的發展是不全面的,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木蘭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未來5年—10年,“三新”經濟融合健康產業將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再創新高,占GDP比重目前已超過17%。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影響,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繼續保持了較快增長。全年“三新”經濟增加值占比17.08%,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三新”經濟的增加值比上年名義增長4.5%,比同期GDP增速高1.5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7月1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三新”經濟的快速成長發展態勢得到延續。“三新”經濟快速增長對今年上半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發揮重要作用。從這幾個數據來看,“三新”經濟持續加速、占比提高,應該歸結于四個方面因素。
第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我國R&D(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了2.4%,比2015年提高了0.34個百分點。
第二,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
第三,科技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帶動新產業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明顯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疫情對新產業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化危為機,針對重點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舉措。比如,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采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等創新支持政策,加大“雙創”力度,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壯大。
2020年以來,在人類與新冠肺炎病毒的“世界大戰”中,中國厚積薄發,一鳴驚人,不僅取得抗擊疫情的偉大勝利,還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等艱巨任務,更是在全球抗疫中勇于擔當、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特別是對比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中的表現,中國抗疫的卓越戰績,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也讓中國重新認識世界!為什么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立體地、全方位地高速發展進步,不斷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木蘭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認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共產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政黨,而是中國五千年文明、馬列主義、現代文明等所有先進文明的集大成者,它帶領人民在百年改天換地的實踐中又超越了傳統,與時俱進,獨樹一幟。中國共產黨是信仰堅定、意志頑強、能力超群的先鋒隊,是領導中國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走向新中國的核心力量,是組織和動員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核心力量,是真心實意、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幸福的核心力量。
在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過程中李玲表示,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示,一方面體現了我們的制度優勢,另一方面,伴隨“三新”產業而來的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保證了大家的生活在全民隔離的時候沒有受到影響,反過來疫情也極大地促進了“三新”活力的釋放。
李玲表示,現在中國的“三新”在國際上可以說是走在前列的。“‘三新要的是融合,需要大市場,而這些恰恰就是我們的優勢。面對疫情有網友說我們是‘閉卷考試,而國外是‘開卷考試。在疫情持續1年多的時間里,中國每一次都成功克制了疫情反彈。我們一直面對著輸入性的風險,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讓它擴張開來,而是穩準狠地消滅了各種苗頭。國外現在是‘開卷考試都考不贏,目前來看還是中國式的抗疫方式是最有效的。”李玲說,上下同心聯防聯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對于中國未來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啟示很大。
李玲表示,過去的產業模式、業態,包括商業模式,是工業文明的產物,現在新的產業模式等基于的是信息技術智能化這種新的生產力,“中國其實已經處于智能化的雛形,這也是為什么中國的‘三新能發展得這么好的原因”。
2021年是中國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均衡布局優質醫療資源,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生動展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
健康是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中,有關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內容被列專章加以闡述。其中強調,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李玲表示,綱要通篇提及健康,能看出國家對健康發展的重視程度,就是因為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同時綱要又確定了一個具體目標,要將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十三五”期間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76.3歲提高到了77.3歲。據觀察者網消息,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疾控中心(CDC)發布報告,2020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下降了1.5歲,至77.3歲。
要實現“十四五”新目標,我國就要加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增加醫療資源、優化區域城鄉布局的同時,加快解決一批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設備、疫苗等領域的“卡脖子”問題,推動我國健康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大幅提升,也是做好基本功。
“過去比較前沿的科技項目跟健康沒有什么關系,但是我關注到這一次所有科技創新包括新材料、新藥、新的醫療裝備,都在真正落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創新任務。”李玲表示,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商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類的發明創造最終都是要為人服務,所以“三新”在健康革命的時代,可以有一個極大的爆發空間,未來5年到10年都可能是一個快速的爆發點。
而從全球的趨勢來看,重大醫療裝備的器材、耗材創新勢在必行。
“目前醫療檢查的裝備,其實都是美國工業文明的產品。CT、核磁還是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的技術,盡管這些技術在微觀層面有所更新,但并沒有出現顛覆性的創新。”李玲表示,中國在“三新”融合后,可能會產生顛覆性的技術成果,通過聯合攻關,把最新的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智能化融合起來,創造出顛覆性的儀器設備和治療方案,不僅僅治療效果好,同時,有14億人的市場做支撐,醫療成本會更加適宜,也能保證很好的利潤。
在李玲看來,中國潛力巨大的市場足以攤薄創新研發的成本。這些年來,健康產業的創新在中國遍地開花。未來的創新方向是基于儀器設備、藥品研發等創新之上的對中醫藥理念的弘揚。
與此同時,健康產業的發展同樣面臨著一些挑戰。李玲表示,最主要的就是要發揮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充分展現的制度優勢,實現價值、組織和技術等方方面面的創新,最后才能激發出新的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
“近代中國我們錯過了工業文明,所以過去的100年間我們都是奮起學習西方趕上工業文明,但這次疫情后,我們應該更好地認清自己的優勢,獨立自主、充滿自信地推動‘三新發展。”李玲建議,面對機遇,應該盡快成立國家大數據中心。“當前數據成為生產要素之一,大數據其實是每個人的財產。這樣的數據收集、使用和挖掘應該掌握在國家手中,最終造福于全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