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越山
2021年7月11日,新華社授權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使基層政權堅強有力,基層群眾自治充滿活力,基層公共服務精準高效,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意見》指出:在此基礎上力爭再用10年時間,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充分展現。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部教授王靜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意見》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構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機統一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統籌推進鄉鎮(街道)和城鄉社區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治理,對基層治理有許多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如: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社區是基層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大廈才能穩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民的事沒有小事,要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在吉林省考察時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使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在基層代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強調: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強、把基層政權鞏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才能穩固。“十四五”時期,要在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這些都為我們指明了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方向。
隨著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對于這些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2015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對于創新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指導。2019年6月,中辦、國辦又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指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相隔兩年之后的今年7月,中辦、國辦又一次發布新的《意見》,這是對基層治理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圖。
王靜認為,7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有三個新的特點:明確了鄉鎮(街道)能力建設的五大板塊,即行政執行、為民服務、議事協商、應急管理、平安建設能力;明確了賦權基層的五大權力,包括綜合管理權、統籌協調權、應急處置權,涉及本區域的重大決策、重大規劃、重大項目參與權和建議權;明確了推進中國特色基層治理的“時間表”,在基層治理體系方面,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建立起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機制全面完善,基層政權堅強有力,基層群眾自治充滿活力,基層公共服務精準高效,黨的執政基礎更加堅實,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的基礎上,力爭再用10年時間,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充分展現。
在具體舉措方面,王靜認為《意見》在五個方面的頂層設計亮點紛呈,極具創新性。第一,關于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如明確要求,涉及基層治理重要事項、重大問題都要由黨組織研究討論后按程序決定;注重把黨組織推薦的優秀人選通過一定程序明確為各類組織負責人,確保依法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有關要求寫入各類組織章程;強化黨組織領導把關作用,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等頂層設計。
第二,回應基層對機構改革的關切,明確了構建黨委領導、黨政統籌、簡約高效的鄉鎮(街道)管理體制的工作目標。提出了深化基層機構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即統籌黨政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編制資源,設置綜合性內設機構。除黨中央明確要求實行派駐體制的機構外,縣直部門設在鄉鎮(街道)的機構原則上實行屬地管理。對繼續實行派駐體制的,也要納入鄉鎮(街道)統一指揮協調;市、縣級黨委和政府要規范鄉鎮(街道)、村(社區)權責事項,并為權責事項以外委托工作提供相應支持;未經黨委和政府統一部署,各職能部門不得將自身權責事項派交鄉鎮(街道)、村(社區)承擔;在“基層考核評價”這個基層非常關注的問題上,《意見》明確,要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嚴格控制考核總量和頻次。
第三,《意見》突出強調了加強基層治理服務導向的具體舉措。包括要求市、縣級政府要規范鄉鎮(街道)政務服務、公共服務、公共安全等事項,將直接面向群眾、鄉鎮(街道)能夠承接的服務事項依法下放;充分考慮到城鄉差異,明確對于鄉鎮而言,要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任務,做好農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建設及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關愛服務等工作;對于街道而言,要做好市政市容管理、物業管理、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社會組織培育引導等工作。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鄉鎮(街道)政務服務流程,全面推進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理,加快推行市域通辦,逐步推行跨區域辦理等。
第四,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方面,《意見》突出強調: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制度;創新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的聯動機制;搭建區域化黨建平臺,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組織黨員、干部下沉參與基層治理、有效服務群眾。
第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的重大原創性思想,《意見》對加強村(居)民委員會建設方面有系列重要的頂層設計。如堅持黨組織領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制度,明確了對組織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制度性、規范性、程序性要求;推進《民法典》制度設計的落實,明確了建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備案制度;規范撤銷村民委員會改設社區居民委員會的條件和程序等頂層制度設計藍圖。《意見》還突出強調,要增強村(社區)組織動員能力。健全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聯系群眾機制,經常性開展入戶走訪。加強群防群治、聯防聯治機制建設,完善應急預案。《意見》還將戰疫中的經驗進一步制度化,明確了由村(社區)“兩委”統籌調配本區域各類資源和力量,組織開展應急工作。
相信通過上下各方的持續努力、通過地方黨委政府的有力推進、通過人民群眾的有效參與、通過社會各方的合力齊心,中國一定會在預定的時間內,基本實現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黨的執政基礎將更加堅實,中國特色的基層治理制度優勢將會充分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