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溧陽市委宣傳部

江蘇省溧陽市作為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近年來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體部署和試點要求,不斷優化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著力打通自治、法治、德治融合路徑,力求構建和諧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社會,為鄉村善治提供了“溧陽方案”。
溧陽市委、市政府在試點初期就明確了工作目標,將農民群眾過上好日子作為檢驗成效的試金石,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細化方案落實,確保試點工作取得實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試點工作,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部署,一線指揮,設立了工作專班,并將其納入市重點工程和年度考核。全市建立了由農業農村和組織、宣傳、政法、民政、司法等部門的協同運行機制,定期召開碰頭會,組織學習培訓,密切協作配合,匯聚工作合力。
牽頭部門按照市里《關于開展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的實施意見》精神,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立足自身職能,向16個方面全面發力,穩步有序推進試點任務,農村硬環境和軟實力水平不斷提升。一方面,農村人居環境優美舒暢。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近年來,關停采石礦、磚瓦窯、石灰窯、碼頭等199個。投資6.3億元開展新一輪天目湖水源地保護行動,投資12.8億元實施區域治污一體化工程,投資14.8億元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投資8億元實施美意田園行動,整體打造貫穿全域的“1號公路”,實現農田變景點、農村變景區,農村生態底色靚麗多彩。建成7家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建成率全省第一。另一方面,農村精神風貌向善向好。目前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支隊105支、大隊230支,注冊志愿者14.3萬余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比例接近18%。年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000余場次。先后涌現出“投身公益20年,志愿服務近千小時”的中國好人潘偉、累計“無償獻血150余次,血量3萬余升”的獻血達人史建中等優秀志愿者,打造了全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風信子”、江蘇省志交會金獎項目“心愿樹”等優秀志愿服務項目。“美音溧陽小城故事”主題活動在全省志愿服務展示交流會上驚艷亮相,匯眾社、聚惠、晨曦等志愿服務組織不斷壯大,“愛公益、愛生活、愛溧陽”在溧陽成為新的追求。
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溧陽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黨建統領全局,把黨組織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治理的“第一抓手”和“紅色引擎”,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深度融合、齊頭并進,積極引導黨員、鄉賢、專家、群眾和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下移組織重心,強化核心引領。全市迅速構建市委書記、鎮委書記、村書記“三級書記”聯動抓治理的責任體系,用高質量黨建激活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網格化激活黨建“全盤棋”。突出“組織建在網格上”,在全市554個農村網格中同步建立黨支部(黨小組),網格黨組織書記與網格長同步匹配,發動基層黨員擔任網格員,統籌好網格內黨的建設、基層治理、公共服務等各項工作,確保組織架構和治理網格全面融合。著眼村書記“主心骨”。立足嚴管厚愛,評選“為民務實清廉十佳村書記”“耕耘奉獻獎”等一批先進典型,近年共評定5A村書記101人次,調整不適崗村書記65名。鍛造基層治理鐵軍,構建選拔任用、培訓管理、激勵保障“三位一體”的村干部專職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增強村干部的領導力、號召力和組織動員能力。堅持分級培養、分層比選、分類管理,選派優秀年輕村干部到信訪、拆遷等部門跟班學習、提升素養。連續5年成為“定制村官”培育工程試點市,招錄全省數量最多,有力提升了農村后備干部隊伍水平。持續開展機關干部“第一書記”駐村結對幫扶工作,選派機關干部37名,帶動資源、政策下鄉,推動經濟薄弱村經濟發展、農民致富,不斷擴大黨的影響力,為鄉村治理提供堅強組織保證。放大黨員輻射效應。積極推行黨員中心戶,以黨小組為單位,通過黨員投推薦票、群眾投信任票、支部投贊成票、黨委投把關票,從致富能手、村組干部、基層代表、退伍軍人等群體中擇優選定黨員家庭為“黨員中心戶”,一人聯十人,十人聯百戶。推行黨員服務代理機制,成立村級黨員服務代理站,梳理出10大類74項便民服務事項,讓黨員代替群眾跑。創建“紅管家”黨建工作品牌,挑選年輕黨員擔任村黨組織的“紅管家”,進一步提升基層支部戰斗力。建立“老支書服務站”,邀請150名老支書和鄉土人才,專業指導農民5800余人次。同時設立10個紅色電商服務中心,利用“溧陽智慧城市”“淘寶興農扶貧”等平臺展示時令產品,做到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下沉專業要素,匯聚專家智力。以“百姓議事堂”為載體樹立本土鄉賢“威信”。按各村民小組人口比例,采用各村(組)推薦、本人自薦等方式,聘請30名左右理事。主要遴選為人公道正派、責任心強、威信高的農村家族長輩、在村內有一定威望、敢講公話的人士擔任理事。目前,全市共有“百議堂”理事3508人。靈活運用樹下議事、茶館評理、板凳會議等鄉村傳統模式,把村民的議事場所搬到了田間地頭,化“行政權力硬性管理”為“榜樣示范韌性溝通”,引導周邊農民了解和參與鄉村治理,不斷提升鄉村治理能力。2020年,全市村級“百議堂”共化解各類糾紛6132起,同比增長19.8%。激發人才潛能,搭建政府和農民間的溝通橋。培養一支能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高素質鄉土人才隊伍,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保障。組織實施兩輪“天目湖英才榜”鄉土專家培育三年行動,累計確定了糧食、水產、畜禽、苗木、園藝、茶葉等6個專業鄉土專家180名、后備人才83名。集合政法專業人才,打造治理專家庫。深入開展“百名法官進百村”暨“審務進基層、法官進網格”行動,選派100名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掛鉤鎮街219個村居,每1個—3個村居設定1名聯系干警,送審務進基層,融法官、檢察官、律師進網格,為村級重大事務決策、重點項目和合同協議、農村糾紛解決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咨詢。推進智慧防控,下足網格化繡花功夫。把全市城鄉村(社區)及其他特定空間劃分為綜合網格和專屬網格。建立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一體化信息系統,謀劃推進“智慧腦”和“智能針”的試點建設,實現社會治理基礎數據、服務項目等資源的信息共享,切實提升社會治理方面的信息應用、研判分析、預警防控能力,打造“上面千條線、下面一張網”的工作格局,推動鄉村治理的全面有序開展,為鄉村治理提供智力支撐。
緊密依靠群眾,渲染共享氛圍。牢牢樹立鄉村治理為群眾的思想,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在農村土地確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人口普查等公共政策貫徹中,加大走訪力度,摸排農民需求,密切干群關系。完善聯防聯控,建立鞏固“網格化+樓長制”。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1.6萬余名社會各界志愿者在第一時間踴躍報名、不懼危險,走進隔離點、走上防疫第一線,4035名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參與城區4071棟樓宇“樓長制”工作,發動居民“守住自家的樓、看住自家的門”,編織了一張齊心協力的疫情防控網。疫情后探索延伸“八小時”工作之外服務機制,樓長就地轉為網格員,負責本棟樓居民的政策法規宣傳、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調處、安全隱患排查,以及疫情防控、防汛、文明城市創建、煙花爆竹禁放等階段性重點工作,實行專職網格員、網格樓長協同合作、聯勤聯動的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模式,打造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工作新局面。
加快自治、法治、德治聯動,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通過改進管理體系、促進民主管理、推動依法治理、強化道德滲透,著力打通三治融合路徑,構建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的一體化治理模式,推動我市鄉村治理更加規范化、現代化。
推進“村改居”治理模式。為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適應城市社會發展需求,按照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要求,試水“撤村建居”,積極推進管理體系變革。穩步推進溧城鎮北水西村、昆侖街道胥泊村“撤村建居”試點工作,探索居民化服務體系。北水西村核實資產總額2927.17萬元,經營性資產1885.97萬元,確定股東數3208名,量化資產總額2272.52萬元;胥泊村核實資產總額2029.53萬元,股東數2419名,按人均1股確定股份,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已完成。圍繞“建居”工作,溧城鎮出臺了《溧城鎮撤村建居試點工作方案(試行)》和工作流程,加強摸排調研、優化區域設置,探索“四融四美”治理路徑。昆侖街道撤村建居試點工作方案也已經基本完成,為下一步全面推開奠定了良好基礎。
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全面推行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強化村民角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民法價值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權與遵守村規民約掛鉤,強化剛性約束,不斷提升村規民約的執行力和約束力。加強和規范村務監督委員會,明確其人員組成、職責權限、監督內容、工作方式、管理考核等內容,促進村級民主管理。強化農村“三資”管理,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激發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推動形成多層次自治格局。全面實施村級資金非現金結算,村級資金進出實行“村銀對接”留痕+“村務卡”管理。建立以資金、資產、資源、合同管理和產權交易等為主要內容的“一庫九平臺”集體“三資”陽光管理系統。
加快法治鄉村建設。突出農村基層法治建設重點,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精準推進,堅持一個清單管到底。制定《法治鄉村建設責任清單》。落實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健全鄉村法治建設組織保障和落實機制,制定責任清單,統籌涉農執法司法守法、職責一體、整體推進。用好兩種援助方式。利用線上12348平臺和線下法律服務隊提供給農村群眾自主選擇。12348平臺連續5年直線上升,從2015年709件到目前1297件。近年來,線下服務隊下鄉入戶,為一些經濟困難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等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強化五支隊伍支撐。法官、民警、法律顧問、普法志愿者、人民調解員五員保障鄉村法治。開展法官、法官助理對接網格員活動,增加化解基層矛盾和解決送達難問題的渠道。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普法品牌。開辦了《清風溧陽》《法治大講堂》《天平》《政風熱線》《環保》《法潤溧陽》等專版專欄。創作法治動漫(微電影)《丁丁說警事》《麗麗陽陽學法季》《綠色出行》等19部,積極營造法律就在身邊的濃厚氛圍。
強化文化道德滲透。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把營造清明有序、向上向善的社會風氣作為創新鄉村治理的重要內容。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志愿服務為基本形式,提升拓展道德講堂、百姓議事堂、文化小禮堂、如意小食堂、幼童小學堂、愛心工作站“五堂一站”品牌內涵,弘揚道德精神。創新健康服務站、小城故事等陣地建設,著眼成風化俗,凝聚民智民力,凝練集體人格,提升群眾歸屬感和幸福感,形成推動鄉村治理的強大正能量和煥發溧陽之治的精神力量。

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牛馬塘村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