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燊

“在這里設計才華被最大限度地展示和曝光,認識了很多優秀的同行以及其他相關行業的朋友,交流經驗,真的學習到了很多。”
算起來,即將到來的2022春夏季已經是劉勇第15次在時裝周做發布了,回想起以前的種種,他說印象最深刻、最難忘的還是2016年自己第一次拿“金頂獎”的那一場秀。

“準備那場秀的時候我聽了很多建議,從整體顏色的色調開始,一直到后面服裝的過渡整合都非常有挑戰性。設計上的挑戰體現在那一次我只采用了一個藍色色調,然后通過深淺度的調整以及反光面料的運用從頭到腳設計了將近50套男裝高級定制西服。另外,那場秀的舞美搭建我也花了很多心思,通過多次與秀導的溝通協調,玩出了新的花樣,最終呈現的現場氛圍與效果,我自己是挺滿意的,大家也覺得蠻不錯。”



除了做發布,劉勇每季也都會打卡時裝周,他說自己是親身感受到了時裝周這些年的變化,每一次來都能有新的收獲。
品牌通過時裝周曝光獲得優質的商業合作機會,“中國的服裝品牌大多是通過中國國際時裝周曝光亮相,被行業所熟知,然后發展壯大,進而吸引了一大批同行業或者跨界合作的機會。我自己的品牌從裕大華1919到LIUYONG都是如此。”
感受到了時裝周用專業設計為時尚發聲的堅持。“中國國際時裝周作為業內最早的時裝周,它承擔著反映和推動中國時尚產業發展的責任,所以它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設計師、圍繞產業發展。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另外,自2014年,中國國際時裝周官方配套展會DHUB設計匯開始舉辦,商貿訂貨也成了時裝周平臺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劉勇說:“具備商業屬性使中國國際時裝周更全面立體了!專業設計與商業雙向并行才是正確的方向。因為一個時尚活動,缺乏了專業的支撐,也是沒有過多的價值的。而這個時候,時裝周的平臺高度就顯現出來了。”
具備商業屬性使中國國際時裝周更全面立體了!專業設計與商業雙向并行才是正確的方向。
不僅如此,中國國際時裝周還是中國時尚產業對外交流的名片。“這個方面我是深有感觸的,之前兩次在紐約時裝周做發布,報名的時候提品牌在中國國際時裝周的發布經歷,他們是非常認可的,對品牌的評價也非常高。”
除了設計師的身份,劉勇還是一位服裝設計專業的教授。本期就來聽聽劉老師在服裝企業與設計師品牌運營、跨界合作、設計的可持續性方面的見解和看法。


《時尚北京》:服裝企業、獨立設計師品牌在風格定位、營銷規劃上的異同?
劉勇:關于這個問題其實涉及經營。服裝企業以經營為目的,它的風格定位以及營銷模式規劃完全以市場為導向,要考慮它所定位的消費群體的需求,然后設定服裝風格以及品類。但很多獨立設計師在開始定位的時候就出現一系列問題,他們剛畢業踏入社會,缺乏市場經驗,非常容易沉浸在自己主觀認為的審美誤區里,把自己認為的美當成流行,并沒有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結果就是太過標新立異而影響銷量。然后,當銷量不佳才去考慮匹配市場,與市場磨合,有的磨著磨著資金鏈斷裂就關門大吉了,也有的轉變思路迎合市場,最后完全以市場為導向,其實這都不是特別好的現象。綜上所述,這些獨立設計師品牌想要獲得良性長久發展,就必須先學學服裝企業,學學品牌運營管理,轉換思維,從考慮一套衣服的創意變為整盤貨品的經營,并將其運用到品牌的前期規劃定位與后期經營之中,在市場與個人風格中找到一個平衡。在做貨品規劃時,形象類商品與商業化設計商品比重要科學,在設計中考慮市場,你才能很好地將自己的創意設計轉化為商業價值。



《時尚北京》:對時尚行業跨界聯名的看法?
劉勇:我覺得跨界聯名是當下比較成功的商業運營模式,每個人對某一項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跨界可以讓我們通過某一種事物得到新的創意和啟發。很多設計師、品牌,長時間按照固有的習慣和方式運營,消費者非常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通過跨界,用一種新的視野、新的角度突破設計瓶頸,極有可能會產生讓大家眼前一亮的效果。
《時尚北京》:簡單談談對可持續設計的理解?
劉勇:可持續一直是時尚行業老生常談的問題,設計的可持續從企業生存角度來講,可能是必須要思考的一個環節和要素。當下處在信息大爆發的快節奏時代,消費升級,消費者審美需求快速更新迭代,與時俱進追求個性化,這就給設計師和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順應市場,不斷顛覆創新,緊跟或者捕捉到這些時尚的趨勢,才能留住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