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
邁向“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在核心產業鏈關鍵節點和關鍵技術方面尚存在短板,不能形成自主控制的能力,特別是在國際大環境影響下,形成了“卡脖子”現象。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民族品牌和高科技品牌已經下定獨立發展核心技術的決心,只不過華為覺醒的更早。
從這個意義上說,鴻蒙操作系統的開發與升級,代表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必須開展的一次突圍,是中國解決諸多“卡脖子”問題的燎原之火。
中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存在著許多被“卡脖子”的領域,軟件產業無疑是其中之一。
今年6月,伴隨著鴻蒙商標由惠州契貝科技轉讓給華為,華為公司正式發布了鴻蒙OS 2.0(HarmonyOS 2.0)及多款搭載鴻蒙OS 2.0的新產品。這是一款耗時十年、投入4000多名研發人員、面向5G物聯網和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它把手機、電腦、平板、電視、工業自動化控制、無人駕駛、車機設備、智能穿戴打通為同一個操作系統,將人、設備、場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創造出一個超級虛擬終端互聯的世界。
華為開發的這款系統軟件,或將拉開重塑全球操作系統格局的序幕。
未雨綢繆
作為全球領先的ICT(信息與通信)基礎設施與智能終端提供商,華為將自己的品牌定位為“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華為開始規劃自有操作系統,則始于2012年。當時,在華為“2012諾亞方舟實驗室”專家座談會上,任正非提出要做終端操作系統防范于未然,要在“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任正非不僅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商界領袖之一,也是艱苦奮斗、不斷創新、不忘初心的華為精神的代名詞。一份華為的內部備忘錄顯示,公司正在尋求硬件以外的業務增長,任正非呼吁員工“敢于在軟件領域引領世界”,因為該領域具有“更大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備忘錄稱,由于受到外部限制,華為很難在短期內生產先進硬件,應該專注于構建軟件生態系統,后來橫空出世的鴻蒙操作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還在華為中央軟件院任職,后來成為華為消費者業務軟件部總裁、鴻蒙操作系統負責人的王成錄也堅定地認為:華為一定要做自己的系統。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管制“實體名單”,禁止華為在美國購買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隨后,谷歌暫停了與華為的部分業務合作,包括硬件和軟件轉讓與提供技術服務;Intel、高通等美國公司也開始停止對華為的零部件供應。
此后兩年,華為受到美國三輪制裁:第一輪是封鎖芯片成品供應鏈,第二輪是封鎖芯片代工供應鏈,第三輪則徹底堵死了芯片來源。這種背景下,華為只能改變直接銷售硬件的商業模式,擺脫芯片封鎖帶來的業務風險,通過軟件實現業務的延伸。
至此,任正非未雨綢繆的遠見終于顯現出來。2019年8月,在東莞召開的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OS。這款操作系統可按需擴展,它實現了模塊化耦合,對應不同設備可彈性部署,具有三層架構:第一層是內核,第二層是基礎服務,第三層是程序框架。
作為一種戰略協作,鴻蒙OS發布第二天,以“全球標志性的科技品牌”著稱的榮耀就正式發布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榮耀智慧屏、榮耀智慧屏Pro。此后,美的、九陽、老板電器等家電品牌也先后與華為達成合作,發布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新產品。
2020年9月,鴻蒙OS對分布式軟總線、分布式數據管理、分布式安全等分布式能力進行了全面升級,同時發布了自適應的UX框架,讓開發者能夠快速觸達千萬級新設備和用戶。隨著鴻蒙操作系統升級至2.0版本,王成錄表示,2021年,鴻蒙操作系統的目標是覆蓋40+主流品牌及一億臺以上的設備。
換道超車
技術升級給鴻蒙帶來了巨大的產業集群效應,現實情況顯然比王成錄預料的更為樂觀。
截至今年上半年,加入鴻蒙操作系統的國內品牌已經超過1000家,除了之前力挺的九陽、美的等家電品牌,其中不乏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上海銀行等金融業巨頭的身影。五家銀行的一致行動,也在客觀上對其他行業起到了帶動作用。
尤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自主可控的開放式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華為宣布將鴻蒙操作系統免費捐贈給由華為、阿里、騰訊、百度、小米、浪潮、招商銀行、360、OPPO、VIVO等十家互聯網企業共同發起組建、致力于開源產業公益事業的非營利性獨立法人機構——開源基金會,這意味著其他設備廠商基于鴻蒙操作系統,可以再次定制開發出自己想要的新系統,從而形成應用更為廣泛的“鴻蒙生態系”。
邁向“十四五”時期,中國制造業在核心產業鏈關鍵節點和關鍵技術方面尚存在短板,不能形成自主控制的能力,特別是在國際大環境影響下,形成了“卡脖子”現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在提及中國未來發展航向時,突出強調了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的戰略意義。鴻蒙操作系統的問世,恰逢中國軟件行業亟需補足短板之時。
202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許多民族品牌和高科技品牌已經下定獨立發展核心技術的決心,只不過華為覺醒的更早。從這個意義上說,鴻蒙操作系統的開發與升級,代表著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必須開展的一次突圍,是中國解決諸多“卡脖子”問題的燎原之火。
伴隨著鴻蒙操作系統的升級,華為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全面進入“加速跑”狀態。2021年,華為設定的目標是: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數量達到3億臺,其中,華為自有設備兩億臺,生態合作伙伴的設備數量一億臺。開局似乎不錯,鴻蒙操作系統2.0版本受到消費者的熱烈響應,正式發布僅七天,用戶數就已經突破千萬。
如今,2021年已經過去一半,王成錄又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將今年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數量提高到3.6億臺,適配繼續向前加速。按此計劃,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半年中,華為要在每個月實現6000萬臺新設備使用鴻蒙操作系統。
由于鴻蒙操作系統不是安卓的分支或修改而來,具有極強的自主性與獨立性,并且是面向下一代技術而設計的,能兼容全部安卓應用的操作系統。因此,鴻蒙操作系統2.0版本一經問世,就遭遇西方主流操作系統的關注,甚至“圍攻”。
在一年一度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蘋果旗幟鮮明地將萬物互聯作為接下來的發力方向;安卓系統在非手機應用上的局促,一直是谷歌的軟肋,鴻蒙操作系統2.0版本正式對外宣布以后,谷歌也一直在物聯網領域層層加碼。
就此,鴻蒙與蘋果、安卓站在了同一個賽道。
與蘋果、安卓等西方主流操作系統相比,鴻蒙的優勢在于,借力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在硬件領域“廣交朋友”,以期實現對蘋果和安卓的換道超車。
生態建設
對華為來說,鴻蒙操作系統的開發與升級,只是走完了萬里長征第一步,接下來要看多少人愿意采用你的平臺,能夠跟你一起共建生態系統,這才是真正的挑戰。
目前,華為正在與全球排名前200的App廠商溝通合作事宜,已有70%的廠家決定做方案,1000多家智能硬件合作伙伴,50多家芯片、模組解決方案供應商,300多家App廠商參與到鴻蒙生態的建設當中。“2021年,力爭讓鴻蒙生態的市場份額達到16%。”王成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然而,就現在的“鴻蒙大家庭”來看,除了華為自有設備的適配和1000多家其他產業品牌的加入,鴻蒙操作系統對于華為主營業務之一——智能手機的搭載情況,還是不盡如人意。例如,魅族接入鴻蒙就只是應用于智能家居。盡管任正非在鴻蒙誕生之初就曾經表示,鴻蒙系統的產生,本身并不是為了手機用,而是為了做物聯網,比如自動駕駛、工業自動化,因為它能夠精確控制時延在五毫秒以下,甚至達到毫秒級到亞毫秒級。
但對于其他手機品牌來說,鴻蒙由華為自主研發,而華為手機業務在智能手機市場數一數二,考慮到彼此之間的競爭關系,手機制造商首先考慮的是商業利益,這不是靠情懷就能左右的。但與此同時,鴻蒙生態系統的建立,不僅對華為來說生死攸關,對中國所有智能手機制造商的未來生存環境來說,也是一個決定性的砝碼。
央視財經披露的數據顯示,安卓占據全球68.63%的市場份額,蘋果占據了30.99%,鴻蒙操作系統雖然具有打破安卓、蘋果兩家把控中國市場的潛力,但蘋果和安卓的生態發展是靠14年多的積累才達到目前這種規模,鴻蒙要想在這種大環境的“夾縫”中求生存,需要越來越多配套的合作伙伴參與進來,有了同路人的共同發力,才能更快的完善生態。
“生態系統的建設會更難一些。”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曾經指出,因為發達國家已經先入為主,新的生態系統必須通過市場的良性循環才能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