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昭
“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轉變”,為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回顧華為鴻蒙的成功,不僅是技術、管理的成功,更是品牌戰略的成功,通過研發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打造出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的“這一個”。
鴻蒙技術升級再次證明,華為在自己聚焦的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華為的技術和人才儲備、中國的整體技術環境和市場支持力,都比沖刺到5G那個階段更為強大。
像華為一樣,中國企業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那么,更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如何才能打好這場攻堅戰,走好“最后一公里”?從品牌的角度來講,重要的是從對需求端的關注,轉移到創新能力的提升上,圍繞“卡脖子”的問題進行技術升級和品牌再造。高新技術企業的機會在這里,挑戰也在這里,圍繞半導體、基礎材料、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如何形成核心產業環節的相關性、相聯性,需要我們在國家創新能力提升上尋找品牌再造的良機,同時也在這些機會上發力。
可以說,華為品牌的成功就是一部中國最為生動的技術創新史和品牌發展史。鴻蒙操作系統的開發與升級,勢必給國產軟件行業的全面崛起產生戰略性的帶動效應。正如王成錄在解析鴻蒙2.0時所說,中國軟件行業枝繁葉茂,但沒有“根”,華為要從鴻蒙開始,構建中國基礎軟件的“根”。鴻蒙的問世,是打破美國技術壟斷的一個經典案例,對全球技術平衡具有積極意義。盡管蘋果和安卓系統已經占領全球市場,但充分競爭是市場的本質,只要鴻蒙保持技術領先,中國市場就會在短暫的陣痛之后,為它孵化、積累出有競爭力的生態系統,并逐步面對全球市場的角逐。
現在,鴻蒙正處于生態系統建設的早期,依托龐大的本土市場,很快會在中國站穩腳跟,并參與全球品牌戰。華為等高科技產業已經無路可退,只有堅持往前走,邁過或長或短的困難期,世界將給中國高科技品牌崛起提供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