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明飛
在近日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藍皮書中,例舉了一些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理由有父母離異、被家長批評、被同學欺負、教師行為失當、作業沒完成、成績不理想……
每個借口都不足以成為與這個世界訣別的理由,卻正是這些理由,成了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他們選擇了最慘烈的方式。這不禁讓人唏噓:到底是什么讓這些孩子對生命如此輕視,對人生如此悲觀?
“悲觀思維”使孩子與挫折為伴
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花了30年時間、追蹤50萬人,憑借大量案例作為基礎,發現了父母養育過程中被忽略的秘密,即大部分在學習和生活上問題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孩子與挫折感為伴,以隱秘的、不易被察覺的“悲觀思維”方式,面對學習和生活的邏輯。
以獨輪車學習為例。
剛剛學習騎車的孩子,總是一遍遍失敗、一遍遍摔倒。這時,作為養育者,媽媽們的表現一般分兩種:一是看孩子總摔,媽媽心疼:“來,休息一會吧,你的平衡能力真不行,我小時候就這樣。”二是媽媽伸出手幫助孩子尋找穩定感,同時賦予孩子正向肯定:“沒關系,我們再試一次,這次爭取晚一點掉下去。”“寶貝你太能干了,能騎兩下了!”
在學習過程中,后者可能會出現各種狀況,但最終會通過一遍遍的失敗,獲得成功體驗。而更大的價值是,孩子在一遍遍摔倒過程中,漸漸尋到不偏不倚的“穩定感”,逐漸形成“失敗——失敗—最終成功”的心智體驗。
正向思維引導孩子積極行動
在養育過程中,想要形成孩子樂觀的“積極思維”,關鍵在于家長的解釋風格。所謂“解釋風格”,說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就是兒時通過父母的一言一行形成的。父母對于事件發生原因和結果的解釋,最終構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視角。
例如,沒有電梯,需要爬十樓。思維正向的媽媽會說:“太好了,我們已經來到五樓了!”而思維負向的媽媽會說:“太糟了,都要累死了,只爬到五樓。”
負向思維產生的悲觀解釋,總是自帶陰雨天。在這樣的表達方式中,所有遇到的困境都會被解釋為是永久性(永遠這樣)、普遍性(總是這樣)、個人能力無法改變(我做不到)。
而思維正向的父母在孩子面臨挑戰時,會用樂觀的引導和鼓勵讓孩子付出耐心,同時勇于嘗試、采取積極行動,要知道辦法總比困難多,所謂的失敗,不過是暫時沒成功。
同樣的,擁有積極思維方式的父母會在事情大功告成后,通過正確的方式強化孩子的成功體驗,從而為孩子加持更多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正如塞利格曼所強調的:“對孩子的積極解釋會導致其樂觀,對孩子悲觀的解釋會導致其悲觀。”
“習得性無助”讓人屈服現狀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在實驗室里,用狗來做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可在實驗中,馬丁·塞利格曼卻意外發現了心理實驗的新視角:剛開始的時候,狗被關在籠子里,面對突如其來的電擊,無處逃脫。電擊持續一段時間后,狗便不再掙扎,只是縮在角落悲傷呻吟。而這時,即使實驗員打開籠子門,狗已經不再相信自己能擺脫電擊,躺在原地,消極而被動地承受著一切。
塞利格曼的研究在心理學界產生了巨大的轟動。因為一直以來,專家證實的都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都是“受到刺激—發生反應”的被動機器。而馬丁·塞利格曼的實驗卻證明,行為不一定都是由具體的刺激(如電擊)所致。
塞利格曼在隨后的研究中發現,“習得性無助” 這種現象不僅在動物中存在,在人的實驗當中,也被證實,即:當屢屢面對無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評價時,人類同樣也會放棄嘗試,屈服于現狀。人的悲觀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一小部分,更大的悲觀性格,是后天“習得性無助”造成的。
“我覺得我不行,沒有結果,所以我放棄。”長期習慣性接受負面解釋的人更容易悲觀,更容易屈服。即,孩子的悲觀并非與生俱來,它和現實生活環境有直接聯系。甚至可以說,大部分的孩子變得悲觀,都跟父母的養育誘因有關。而孩子往往是在其成長過程中,持續遭受挫折感,才使心態變得日益消沉。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父母如果是個悲觀主義者,對生活和自身充滿了抱怨和懷疑,那么這些充滿負能量的一言一行,會滲透在每一次日常無意識的“言傳身教”中,復制后成為孩子對世界、對自己的認知,留下了陰霾底色,成為終身的“心理習慣”。
建立“心理免疫”獲得掌控感
后來,塞利格曼進行了新的電擊實驗。首先,為狗建立習得性無助的免疫系統,讓狗掌握逃避電擊的經驗,讓狗明白如何做可以逃避電擊,獲得對電擊的“掌控感”;其次,強化掌控行為,每當狗采取行動,電擊就會消失。如果放棄應對,則情況毫無改變;最后的觀察發現,建立“心理免疫”的狗,因為獲得掌控感,所以,再次遇到電擊時,狗不會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采取行動,于是,也變得更樂觀、更積極。即,對抗抑郁的“心理免疫”有效,“樂觀”的特質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獲得。
這場“心理免疫”實驗中,“預防、掌控感與強化”是循序漸進的有效步驟:建立掌控行為的過程,即形成孩子面對困難時不退縮的習慣,在內心發展出一套說服自己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理論。這套內化出來的理論,會營造出將來遇到困境時迎難而上的樂觀心境。
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并不能讓孩子直接學習到樂觀。鼓勵孩子嘗試與探索,才能讓孩子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家長要教會孩子方法,讓孩子獲得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進而獲得成功的體驗,才能獲得樂觀的心態。
正面積極的情緒是自我成長的中堅力量,是孩子成長最不可或缺的底色。而養育是一場修行,是一個生命成就另一個生命的過程:愿我們都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傳遞能量,向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