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霖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從實質上來說,就是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堂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圍繞“真”情境和學生“真”體悟,促使學生從單純的被動接受向主動學習和創造性學習轉變。本文以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為例,結合筆者的實際教學經驗,探討如何“求真育人”。
一、提出真問題,引導積極思考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的品德與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體驗和感悟。以“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中的“減少垃圾?搖?搖?搖變廢為寶”這節為例,調查學生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情況,能夠指導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因此課前教師利用“問卷星”對班級學生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掌握情況做了調查。從調查中可以很容易發現學生對于如何區分四色垃圾掌握較好,對于垃圾的詳細歸類掌握程度相差較大。比如,在問到哪些垃圾屬于可回收物,哪些垃圾屬于其他垃圾的時候,完全答對的人寥寥無幾;但對于有害垃圾和廚余垃圾的區分就比較清晰。這就給教師在課堂的提問提供了依據。
本課是這樣處理的。教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廈門市綠海鷗垃圾分類宣傳視頻)。視頻結束后,教師接著問:“同學們,看完了視頻,你們對問卷中出現較多錯誤的關于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分類,還有什么疑問和補充嗎?”在提問的時候關于區分四色垃圾桶就不再過多地進行指導,對于可回收物及其他垃圾的認識則重點指導。這樣的問題顯然是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的,這更加準確,也更真實。
又比如,在課堂教學環節“從生活中學習垃圾分類”中,教師這樣提問:在生活中你做到垃圾分類了嗎?你是怎么做的?隨后教師以生活中的一個場景為例,設計了第二個問題:空玻璃啤酒瓶應該投放到哪個顏色的桶中?投放的時候要注意什么?這個問題是基于學生生活經驗提出的,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的問題顯然更容易調動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
二、創設真情境,感受切身體驗
能夠喚起學生內心真實的感悟,因地制宜地選取學生親身體驗過或者身邊發生過的真實場景作為課堂情境創設的素材,這樣的情境才是真的情境。
1. 圍繞實際生活創設情境,讓體驗真實感受。
以本課為例,在導入環節時,教師很巧妙地創設了貼近學生生活的一個小情境。教師播放了一組本校內學生亂扔垃圾的圖片,與美麗的校園環境作對比,引起學生思考。當學生看到校園內有這么多的紙屑時,有的露出了驚訝的表情(顯然這些孩子沒有這樣的行為),有的慚愧地低下了頭。這樣的情境創設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為引出課題及接下來的學習任務作好鋪墊,顯然更加真實。
再如,在本課學習完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后,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老師家里來了幾個朋友,喝了一些酒,客人走后我將酒瓶打包準備拿到垃圾桶,應該放到哪一類分類桶里?在扔放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首先,這個問題檢驗了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對于垃圾分類的掌握情況,而且情境是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思維碰撞。其次,讓學生懂得在投放玻璃制品的時候應考慮清潔工是否會因此受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2. 圍繞學習任務設計活動,讓學習真正發生。
在日常的教學研討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教師為了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創設了各種有趣的游戲及活動環節,但是往往游戲做完了,學生卻沒能真正從活動中得到收獲。這樣的情境顯然是不夠真實的和有效的。課堂活動的創設不是簡單地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活動的設計還需要圍繞著學習任務。
在本課中,圍繞著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這一學習任務,教師設計了分類卡片,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進行分類的活動。學生在充分的小組討論和學習后上臺展示學習成果,教師根據每個小組展示匯報的情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適時作出補充、糾錯指導。這樣的活動設計能夠讓學生在思考、表達、糾錯的過程中收獲學習成果,使學習真的發生。
三、明確真任務,提高學習收獲
真的任務對學生是否能在課堂學習中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至關重要。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對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應該考慮以下方面。
首先,任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本課為例,課前教師通過“問卷星”初步了解到學生對垃圾可以分為幾類、分別對應哪幾種顏色的垃圾桶等問題基本能夠掌握,對于這些知識教師就沒有必要再在課堂上花過多的時間進行教授,因此教師設計了小組通過卡片進行分類的小游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把在問卷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小游戲的方式呈現出來,便于教師在學生喜歡的情境中進行指導、糾錯。比方說,有的小組分不清“用過的衛生紙”是應該放在“可回收物”的桶中,還是放在“其他垃圾”的桶中。這樣的活動任務既符合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又不至于使其在會的問題上浪費太多時間。
其次,任務要始終圍繞教學目標。以本課為例,教師在教授完如何減少垃圾、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后,要完成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懂得變廢為寶。因此,教師選擇了最為常見的廢舊報紙,指導學生將廢舊報紙變為可以利用收集垃圾的小盒子。顯然,這樣的任務不但沒有脫離教學目標,而且更加有效。
再次,任務提出要讓學生有討論及展示的時間。比如,在課上教師讓學生分小組利用卡片進行分類,給予了充分思考和討論的時間,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交流展示,其他小組評價。這樣的方式既關注了個體學習,又能讓其他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收獲知識。
四、抒發真情感,升華道德評價
課堂的另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并由此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將學生已有的認知及所得與文本中出現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融合,并以此指導學生的行為,以真正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共鳴。以本課為例,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讓學生利用本課學習到的知識向所在的社區以及全校的師生寫一份倡議書。此環節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將外在的學習知識內化為自身知識,同時還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達到情感與道德的升華。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他們所具有的對事物的認知基本來自于周圍人的教育(父母家人和教師占主體)。因此家長與教師要做好表率和引導。再者,教師所進行的教學方式一定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現實生活,盡量設定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和情境,使學生從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辨別對錯的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杏北小學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