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
通過一篇文章介紹一個事物,是一種重要的寫作能力。介紹一個事物,首先要廣泛搜集信息,全面、深入地了解這個事物。搜集信息的渠道很多,可以自己觀察,可以查閱資料,還可以采訪他人……搜集到的信息通常數量較多,如果一股腦兒地都寫進作文,就會導致篇幅過長,雜亂無章。因此,我們要學習整合信息,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和加工。那么,怎樣整合信息呢?
只有對信息進行分類,才能讓讀者讀得輕松,記得牢固。分類時,把同一類信息放在一起,可以用中心句提示讀者。有的文章,第一次分類后,還要對有的類別進行二級分類,分得更加細致。例如石友的《海底世界》一文,作者先把搜集到的信息分為海底動物、海底植物、海底礦藏三大類,然后進行二級分類:把海底動物部分分出“奇妙聲音”和“活動方法”兩個類別,把海底植物部分分出“色彩”和“大小”兩個類別。經過分類,原本一團亂麻般的信息,就會變得井井有條。
分好類,還要對信息進行取舍。取舍時,刪去重復的、難懂的、索然無味的信息,保留能反映事物特點的、讀者感興趣的信息。仍然以《海底世界》為例,其中,海底植物“差異很大”這個特點,對絕大多數讀者來說,是新鮮的信息,具有描寫的價值。圍繞海底植物這一特點,作者選擇了海藻來寫,小的海藻要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大的則長達二三百米。讀了描寫海藻的內容,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海底植物的差異確實很大,并在閱讀過程中開闊了眼界。
保留下來的信息,一般不平均使用筆墨,提倡有詳有略,主次分明。這樣寫,能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哪些是主要內容,需要精讀;哪些是次要內容,略讀即可。那么,根據什么來決定是詳寫還是略寫呢?有的內容不太好懂,三言兩語說不清楚,要詳寫;有的內容一讀就懂,要略寫;有的內容特別有趣,讀者希望了解得多一些,宜詳寫;有的內容沒什么趣味,宜略寫。
《海底世界》一文,作者寫海底動物的聲音和活動方法,足足用了230個字,非常詳細;寫海底礦藏,僅僅用了30個字,極其簡略。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大多數讀者對海底動物的聲音和活動方法知之甚少,有必要展開來具體寫;而海底礦藏這一內容知識性強,趣味性弱,對讀者來說吸引力不大,于是一筆帶過。再看彼得·西摩《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主要寫“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這兩部分文字量差不多,體現了天空和大地的對稱之美。盡管如此,在每一部分,作者還是注意了詳略,比如“大地的珍藏”部分,詳寫了秋天的奇妙,因為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最能反映“珍藏”二字的內涵。
在公共場所,經常可以看見人們在有序排隊:在公交站臺排隊上車,在超市排隊付款,在餐飲店排隊點餐……有序排隊是文明的表現。從多個方面介紹一個事物,也要給各方面信息排一排隊,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應當心中有數。心中有數,才能筆下有序,條理分明。要想做到心中有數,就要認真閱讀各方面信息,找出內在關聯,根據內在關聯排列順序。
有時按照從詳到略的順序組織材料。一般把最詳細的內容放在最前面,最簡略的放在最后面,這樣設計可以使文章結構勻稱。比如《海底世界》一文,依次寫海底動物、海底植物和海底礦藏,就是按照從詳到略排序的。有時按照空間順序或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甚至還可以根據需要綜合使用多種順序。比如《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先介紹天空的珍藏,后介紹大地的珍藏,便是空間順序。但是每一部分,又采用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天空的珍藏部分,從清晨寫到黑夜;大地的珍藏部分,從春天寫到冬天。
整合信息,不僅指整合搜集到的信息,還指把搜集到的信息和自己腦海中想象到的信息整合起來。俗話說得好:“想象想象,越想越像。”介紹事物時展開想象,可以把事物介紹得活靈活現,讓文字深受讀者歡迎。
蕭紅《火燒云》一文把火燒云形狀的變化寫得精彩極了:
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大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卻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尾巴,那匹馬變模糊了。
忽然又來了一條大狗。那條狗十分兇猛,在向前跑,后邊似乎還跟著好幾條小狗。跑著跑著,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見了。
接著又來了一頭大獅子,跟廟門前的石頭獅子一模一樣,也那么大,也那樣蹲著,很威武很鎮靜地蹲著。可是一轉眼就變了,再也找不著了。
……
作者通過細致觀察,發現火燒云的形狀變化多端。變化多端的火燒云,在有的同學筆下,很可能一句話就寫完了:“火燒云一會兒像馬,一會兒像大狗,一會兒像大獅子。”然而,作者不但聯想到了馬、大狗、大獅子,還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細膩地描摹了每一種形態的變化。有動有靜,妙趣橫生,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馬”的忠厚、“大狗”的兇猛、“大獅子”的威武鎮靜,把火燒云寫活了。
善于整合信息,才能把事物介紹得清楚、有趣。讀完上面的方法,請你選擇一個事物,搜集并整合信息,寫成文章與人分享,然后再根據他人建議認真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