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古典戲曲在表演上結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表現形式,取長補短,采用敘事的方法,以舞臺演出為媒介,以戲曲文本為基礎,共同演繹一個戲曲故事,塑造戲劇人物形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戲曲表演敘事方法,并提出相應的措施,從而使戲曲表演的表現手法更加豐富,促進戲曲表演敘事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戲曲表演;敘事方法;表演形式
中國戲曲的本質特征是通過歌舞的形式在舞臺上呈現故事,是一種運用多種媒介進行敘事的表演藝術,具有豐富的表達形式。戲曲要想進行敘事,不能借助作者在舞臺上單一的講述故事,而應該采用多種途徑和方式表達故事內容,從而感染觀眾。通過塑造戲劇人物形象,設計戲劇動作來展示戲劇情節,給觀眾呈現視聽盛宴,增強觀眾對戲曲表演的理解。
一、戲曲觀眾聽覺的敘事表現手法
首先在戲曲表演時,可以將敘事與抒情融合,在戲劇唱段敘事表演中獨唱抒情的成分和環節比較多,在重點的抒情唱段主要人物角色的唱腔會表現人物感情的內心變化過程,會表現出內心的激烈的矛盾斗爭,能夠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唱段在戲曲表演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國戲曲中大部分的核心唱段都能夠體現出敘事成分和抒情成分,比如在《白蛇傳》中就有類似的情況。在《斷橋》這一片段中,當青蛇想要刺死許仙時,白素貞急忙阻攔,脫口而出的這段選段中,就采用了敘事的方法,將自身的經歷全部唱出,既敘事又抒情,讓我們看到了重情重義的白素貞,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將敘事和抒情相結合,不僅讓觀眾了解到了故事情節,了解到了故事發展的脈絡,同時也感染了在場的觀眾,讓觀眾感受到中國戲曲的魅力。因此,在中國戲曲的唱段中,敘事和抒情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通過二者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共同提高戲曲的魅力[1]。
其次,在進行戲曲敘事時可以采用對話的方式表演敘事。在戲曲表演時,演員在進入角色之后,可以利用面部表情和手勢動作以及自身身段講述自身故事,演員不但可以進行表演敘事,還可以總結和概括戲曲敘事的內容。戲曲表演的劇本通常只是文學性的劇本,只能夠對表演過程進行一個解釋說明,能夠概括出表演情景和表演內容,有大量的指導性的文字和對話,演員通過對這些文字和對話進行二次創作,在舞臺上進行呈現和表演,從而達到敘事的目的,增加了觀眾對戲曲的理解和感受。在戲曲表演中,通過人物的對話來講述一個故事能夠鮮明地突出人物形象。因此,戲劇作者需要有更多的想象力去虛構出各種場景和場面,體會人物形象和人物的心理,通過大段對話以及對話唱段渲染感情,表達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將戲劇情節推向高潮。此外,還可以在戲曲表演中,增加武戲,或者是過場戲來展示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敘事成分。
二、觀眾視覺的歌舞化表演和特技表演的戲曲敘事
中國戲劇通過歌舞講故事的形式體現中國戲曲的敘事性能夠極大程度地吸引觀眾的興趣和注意力,利用觀眾的心理認同傾向,滿足觀眾的審美情趣。戲劇動作來源于人物內心的情感和意志,主要反映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外部動作,主要包括戲劇人物的肢體動作以及表情動作。在進行敘事時,可以通過設計動作來實現。比如在《三岔口》中,表演者在漆黑的舞臺上,通過模擬摸黑動作來找尋對方的位置,大約半個小時的戲,全程沒有言語動作,單靠表演者的動作進行摸索,觀眾的注意力都被演員的表演所吸引,并發出驚嘆、贊賞、擔憂、害怕的表情,通過觀眾的表現能夠感覺出觀眾真正理解了戲曲含義,了解戲曲動作的意義,從而達到了敘事的目的。
其次,還可以通過戲曲的特技方式,表現人物形象進行人物敘事。比如戲劇家陶學輝先生認為,在表演曹操這個人物形象時,不僅要突出曹操的雄才大略,還要表現出曹操的機智和狡詐,要著重對曹操的個性特征以及他的驕橫性格進行處理。因此在創作時,在劇情的安排上就增加了曹操讀《春秋》的情節,從而體現出曹操的政治家的氣魄,體現曹操的野心。由此可見,在進行戲曲表演和戲劇創作時,可以不斷創新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法,可以融入敘事的方法,融進現代意識流,用舞臺特技和舞臺技巧,生動形象地表明人物形象,從而方便觀眾的理解和感受,讓觀眾能夠感受到故事情節的發展[2]。
三、結語
戲曲表演是將抒情和敘事結合在一起的特殊的表演形式。在戲劇表演中,采用敘事的方法不僅能夠呈現出完整的故事情節和故事內容,理清戲曲的脈絡,同時還能夠加深觀眾的理解和感受,能夠讓觀眾跟隨著戲曲情節的變化而變化,感受到戲曲表演的魅力。因此要不斷加深對戲曲表演的關注度,不斷使用戲曲表演敘事方法,促進我國戲曲的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李丹(1984—),女,遼寧凌海人,研究方向:戲曲。
參考文獻:
〔1〕張冬晴.黃梅戲舞臺動作敘事特點及風格特征[A].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3.
〔2〕莫岸洪.傳統戲曲表演程式與現代戲劇敘事的融合[N].中國藝術報,2019-08-0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