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今年3月20日,被譽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再曝重大發現。這次考古新發現如何運用在寫作中呢?大臉兔這就來為大家解讀。
多角度解讀
常規角度: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和源泉。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資訊爆炸在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各種外部思潮涌來,使青少年的文化認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當代青少年,我們更要主動接受與學習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對應論點:①熱愛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②在增進文化認同中,堅定文化自信,辯證對待外來文化的沖擊。
核心角度: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大問題。在民族遭遇危機時,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撐;在和平時期,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民族精神獨立的保障。提倡文化自信絕不是搞文化民粹主義,促進中華民族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是文化自信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對應論點:傳承優秀文化,留住民族之根。文化復興為民族復興鑄魂。堅定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
創新角度: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不能停下文化創新的步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先人對后人的貢獻,是文化自信中“信”的內容。但時代在發展,我們不能“吃老本”,要以未來為方向,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再理解中,尋找面向未來的新的普適性價值。繼往開來、銳意創新,才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對應論點:去粗取精,傳承優秀文化;守正創新,共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的心態創新,中國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
立意分析
立意一:文化自信。
立意分析:一個擁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民族,其文明必定是持久、厚重、包容的,其自身主體性一定是鮮明、強烈、穩固的。三星堆遺址再曝新發現,印證了中華文明的如上特質。
立意二:文化傳承。
立意分析:這是對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的探尋,對中華文明燦爛成就的理解,對中華文明為世界做出的貢獻的把握。考古發掘,有利于我們傳承中華文化,有利于我們建設國家。
立意三:文化創新。
立意分析:考古方式創新,團隊首次使用了3D打印技術。對于本次出土的大口尊,團隊先利用3D掃描儀搜集其形態數據,然后3D打印出一模一樣的石膏模型,在模型上制作好硅膠保護套,給真正的大口尊穿上,再用套箱提取的方式將大口尊提取出來。
時評欣賞
三星堆“拆盲盒”,拆得越多越自信
“躺了千年,盼望與你相見;看了千遍,守望古蜀桑田。”近日,三星堆遺址再次啟動發掘,6個新坑、3000多年前的絲綢、500多件重要文物,掀起了全網的三星堆文化熱,神秘的古蜀文化“沉睡三千年,一醒天下驚”。
近幾年來,歷史、考古、文學成了“自帶流量”的熱門詞匯。故宮上元夜,流光溢彩的燈會驚艷全國;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前世今生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我在故宮修文物》,從《如果國寶會說話》到《典籍里的中國》,文化類節目只要一開播,就如“預訂了熱搜”一般,瞬間火遍全網。
跳出綜藝的視野,我們發現文化的熱潮早已影響了人們的生活。中國的傳統節日越過越紅火,年輕人酷愛古風音樂和漢服,文化習俗和旅游緊緊地結合在了一起……我們似乎正在迎來一個文化爆發的時代,而且大家喜愛的這些文化大多來自中華傳統,屬于華夏文明。
這股“傳統文化熱潮”和突飛猛進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或許,在物質條件不是那么豐盈的過去,出于對經濟發達的向往,我們曾忽略過傳統文化的美好和魅力。而在“中國已可以平視世界”的現在,當我們帶著平等的目光重新欣賞世界文化之美時,才驀然發現,原來我們就身處富饒的文化之鄉,原來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是如此的燦爛輝煌。
在與三星堆有關的熱烈討論中,我們看到無數網友真誠的贊嘆和對文物的關心。大家自愿化身“國寶守護人”,將對歷史的崇敬、對文化的自信、對民族的認同寄托在了青銅神樹上、黃金面具上、象牙制品上,國人的自豪和熱血仿佛喚醒了那逝去了千年的時光。
浩瀚的中華大地上,可能還有更多的“三星堆”等待著我們喚醒。它們或許藏在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里,或許守在埋葬了夏商文明的偃師二里頭中,或許等在長江流域的盤龍城遺址里,或許存在記載了吳越歷史的河姆渡文化中。商鼎周彝、戰國錯金、秦俑漢陶、晉帖唐畫……它們和三星堆文化一樣,守望著華夏大地,等待著蘇醒綻放,等待著驚艷世界。
而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喚醒沉睡的文明,更要傳承它們、發揚它們,攜著輝煌的文明,更加自信地走向未來。
(來源:長江網 作者:李爾靜 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