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南 崔文剛
關鍵詞:經穴磁導療法;失眠
1、一般資料:本組120例患者全部來自本院門診,其中男性39例,女性81例,年齡20~75歲,病程1周~25年。
2、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①以睡眠障礙為幾乎惟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生三次,并持續一個月以上。 ③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的一部分。
2)中醫證候辯證標準:①肝火擾心證: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干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②痰熱擾心證: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暖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③心脾兩虛證: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④心腎不交證: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1、治療針具磁圓針由合金鋁制成,其形態如一把小錘,分針柄和針頭兩部分。針頭為兩端針尖,一端銅頭(無磁),一端磁頭,嵌有3500~4500高斯磁鐵,針頭形如綠豆狀,且有導磁好的軟鐵,故名磁圓針。經穴磁導療法是運用磁圓針叩擊人體經絡、腧穴,從而發揮疏通經絡、鎮靜安神、平衡陰陽、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扶正祛邪等作用,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
2、經穴磁導療法:所取經絡、穴位及操作手法如下:
1)經絡、穴位處方:任脈、督脈、帶脈、肺經、大腸經、心包經、心經、三焦經、胃經、肝經、脾經、腎經、膀胱經、風池、四神聰、神門、內關、三陰經、足三里、氣海、太溪、太沖、行間、大陵、中脘、通里、脾俞、胃俞、肝俞、腎俞、關元、背部夾脊穴等腧穴。
2)基本手法:右手持針,曲肘90°,以右手拇、食指緊握針柄前1/3,中指、無名指、小指緊貼針柄中、后1/3處,針頭垂直于身體接觸面,運用手腕部的彈力和中指、無名指、小指的撬力,循經叩擊經絡、腧穴。
3)補瀉手法:經絡:順經輕叩,時間短,頻率快(5~10次)為補法(以下簡稱“補”);反之為瀉法(以下簡稱“瀉”)即逆經重叩,時間長,頻率慢(10~15次);在經絡循行路線上來回叩打,力量在二者之間,叩擊次數8-12次為平補平瀉(以下簡稱“平”)。腧穴:重叩,頻率慢(叩擊50~60次/min),叩擊時間長(60秒左右)為瀉法;反之為補法,即輕叩,頻率快(叩擊80~100次/min),叩擊時間短(30秒左右);中等力量叩擊,頻率在二者之間(60~80次/min),叩擊時間在二者之間(40~50秒左右)為平補平瀉。
4)治療過程:經絡補瀉:a仰臥位:補任脈:曲骨→天突;瀉腹部胃經:氣沖→缺盆;平腹部帶脈;瀉肺經:少商→尺澤;瀉大腸經:曲池→商陽;平心包經:中沖→曲澤;補心經:少海→少沖;瀉三焦經:天井→關沖:補脾經:隱白→陰陵泉;瀉肝經:曲泉→大敦;瀉胃經:厲兌→足三里。B俯臥位:瀉督脈:風府→長強;補膀胱經:第一側線:大杼→下髎;第二側線:附分→至陰;補腎經:涌泉→陰谷;平腰部帶脈;瀉夾脊穴。C腧穴補瀉:補神門、三陰交、氣海、太溪、脾俞、腎俞、中脘、關元,瀉風池、足三里、太沖、行間、大陵、通里、胃俞、肝俞等穴位。
3、療程:經穴磁導療法每日治療1次,4周為1個療程,失眠改善后再治療2個療程以鞏固療效,共3個療程,隨訪2年,然后作治療統計。
1、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恢復如常人。2年內未再復發;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每遇勞累、情緒變化而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恢復正常生活,2年內偶有復發;無效: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變化(不能堅持治療的)。
2、治療結果:120例接受治療患者中,痊愈 61例,顯效36例,有效15例,無效8例,有效率為93.33%
患者某,女,46歲,2009年8月17日初診,嚴重失眠伴抑郁癥1+年,曾多方治療無效,經人介紹來我院就診。來診時,面部表情呆滯,面色暗黃,少言,查體配合。自述每晚服3片阿普唑侖仍不能入睡,伴頭重、神疲、心煩,納差,舌質紫暗,苔厚膩,脈弦細,診斷為脾虛肝郁型不寐,治則:疏肝理氣、健脾安神。經穴磁導療法:瀉肝經、胃經、大腸經、三焦經、督脈。補心經、心包經、脾經、腎經、膀胱經,平帶脈。重點叩擊穴位: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神門、夾脊穴。治療1周后,將藥物減為1片,治療20天后服1片藥可睡4個小時,鞏固治療4周后服1片藥可睡5~6小時。繼續治療2周后停止服藥,每天可睡眠5~6小時。再鞏固治療3周后痊愈。隨訪2年未發。
失眠,中醫屬于“不寐”,歷代文獻稱為“不得臥”、“不得眠”,是指自身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凡經常不易入睡或入睡時間短、或睡不深熟,醒后不睡及晨醒過早均可作不寐論治。此病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主要病位在心、腦,治療宜寧心安神。
磁圓針經穴磁導療法是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并倡導應用的一種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它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將現代磁學原理與中醫的臟腑、八綱、經絡、腧穴及手法辯證有機結合起來,借助高磁作用于體表的經絡循行路線及穴位,通過施行特定的補瀉手法,激發經絡、傳感以疏導經絡,達到平衡陰陽、調和營衛氣血及臟腑功能,邪去正安之目的。
20余年來,應用磁圓針經穴磁導療法治療失眠,不但有明顯的近期療效,而且遠期療效良好,此療法,無痛無創,安全有效,簡便易行,經濟環保,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是值得廣泛推廣的療法。
參考文獻:
[1]周秋芳.多頭火針配合經穴磁導療法治療美尼爾氏綜合征323例.世界中醫藥學會會刊2007.3(1):38
[2]《經穴磁導療法》.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山西省磁圓針經穴磁導療法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