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濱正
“港口是寧波最大的資源,開放是寧波最大的優勢。”回顧過去,寧波靠開放“起家”,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城市地位日益躍升;立足當下,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挑戰,需要堅定不移地深化和擴大開放;面向未來,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占得先機,當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仍須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
寧波發展史,就是一部開放史。從古代海絲之路始發港,到中國第一批擁有海關的城市和通商城市,再到舉世聞名的“寧波幫”,開放的基因早已融入寧波城市發展脈絡。這其中,有很多讓寧波人引以為傲的篇章,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寧波人“闖世界”的步履,推動著城市的興盛與繁華。特別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寧波城市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新階段。“港口開放”“口岸開放”“開放型經濟建設”“結對國際友城”“設立保稅區等特殊監管區”“國際合作辦學”……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見證了寧波在開放領域的探索。
開放,與城市發展的關聯度究竟有多大?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每3個寧波人就有1個是做外貿的。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狀。2020年寧波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則給出了更具權威性的數據:去年全市完成外貿自營進出口總額9786.9億元,外貿出口占全國比重達3.57%;去年全市對外貿易經營備案登記企業有52579家,直接與我市開展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224個,有67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全市投資147個項目。這些數據說明,開放確已成為寧波城市的“打開方式”。值此“兩個百年”歷史交匯之際,我們更要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
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觀念層面要更開放。社會上有種疑慮,認為強調“雙循環”戰略,是不是要放棄開放優勢?這是一種誤讀。當前全球經濟已經高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關起門來搞建設,是沒有出路的。“雙循環”旨在有機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打通兩個渠道,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更高層面的良性互動,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更大的空間。因此,新時代的開放,應當是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是從傳統的產品優勢,轉向構建制度優勢、創新優勢、標準和規則制定優勢的開放。我們要堅定開放的決心,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擁抱開放,以更加開放的思路推動開放。
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要用好新的平臺和載體。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始終把開放納入城市發展戰略,從20世紀80年代謀劃建設“現代化港口城市”,到“十三五”謀劃建設“國際港口名城”,再到“十四五”謀劃建設“現代化濱海大都市”,都充分體現了“開放”這個關鍵元素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站在新時代的“風口”,得益于國家戰略的垂青,得益于自身的努力,寧波又迎來了新一輪開放機遇,即中國—中東歐合作平臺的搭建和自貿區“擴容”。這是寧波登高望遠的“梯子”,當舉全市之力推進。要立足服務國家政治、外交和經濟發展大局,在貿易投資、產業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一批新成果,使寧波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交流的重要門戶。要聚焦“一樞紐三中心一示范區”功能定位,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突出亮點特色,著眼跨境貿易便利化,積極推動政策層面先行先試,高水平建設浙江自貿區寧波片區。
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企業是主力軍。目前,寧波舟山港的航線網絡已遍布全球,貨物吞吐量連續12年居全球首位;寧波有一大批先進制造業企業,產品覆蓋機電、汽車制造、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各領域。這些都是寧波的優勢。未來,還是要發揮企業主力軍作用,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兩條腿”走路,“千軍萬馬找市場”,千方百計求合作。特別要瞄準與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和海外研發機構的合作,不斷提升產業的層次,形成一批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力爭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為國家科技創新貢獻寧波力量。
一以貫之打好“開放牌”,要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作為地區競爭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良好的營商環境不僅是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更是打造開放型經濟、提升對外開放層次與水平的題中之義。要圍繞優化投資環境,以數字化為引領,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目標,進一步推動相關領域改革,全面打造最優營商環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