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星
語文詩歌教學工作,是提高學生對于中國文學鑒賞能力,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手段,還對學生的審美培養和文學素養的熏陶具有重要意義。古典詩歌教學,讓學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靈魂接受美的浸潤和洗禮。現階段,結合淄博市語文詩歌考查的大環境,我們進行了初步探討。
課本有五首經典的詩詞,分別是:溫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李清照的《武陵春》、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教材上是按照詩人所處年代排列的,如果照這樣的順序教學,就會顯得很散亂。在對這五首詞進行了研究之后,我決定進行整合教學。
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教學主題是:問君能有幾多愁?
下面是課堂教學實錄: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記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說: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銘心。今天我們要通過五首詞的學習,去感悟和體會古人的愁。請大家自由地把全課五首詞大聲朗讀一遍,說一說如果以愁為分類標準,這五首詞可以怎樣簡單地分一下類。(生自由朗讀,交頭接耳)
生:詞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生:詞中有些人愁得很厲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生:有男人描繪的愁也有女人描繪的愁。(眾笑) 生:有為家事愁,也有為國事愁。
【自評:簡單導入,直入正題。開篇整合,建構全課整體意識,第一次對比,為思維預熱。】
師:那這樣好不好, 讓我們先來體會一下兩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請兩位同學朗誦,聽完后,請大家說說你感覺到詩詞中的兩位女子各自在為何而愁?
【自評:進入第二次整合對比。不足的是板塊的過渡稍顯生硬。】
(請同學朗誦《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覺《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沒有等回來,所以她愁。《武陵春》一詞中我沒有感覺得出來李清照到底為什么愁。
師:那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現在請大家再自由地把兩首詞多讀兩遍,想一想,同學間還可以討論一下:你覺得兩首詞中的女子哪個更愁?大家一定要緊扣原詞中的關鍵詞句來印證自己的想法!(生自由朗誦,討論)
生:我認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連船都載不動了,這才是最重的愁。生:不能這樣比吧,這兩個句子都是詩人應用了大膽的聯想想象寫成的,是化抽象為形象的寫法。這樣比的話不客觀。
師:有道理,大家能夠關注到對愁的形象描繪這很好,但最能證明你的觀點的還應該是主人公的行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還“梳洗罷”,可李清照卻“倦梳頭”,一個女子連梳妝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悶。生:是的,《望江南》中的女子還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來看,可李清照連打扮自己的興趣都沒有了,因為她的丈夫已經去世了。
師:是的,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經去世很多年了。生:我還是覺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獨倚望江樓”,一個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還是失望了,難道你能說她的愁不深重嗎?師:你這個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還不夠,哪個同學幫幫她的忙。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樓上,很孤苦無依的樣子!生:“倚”還顯得這個女子很柔弱,沒有力氣。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渾身酸軟,就只能“倚”著了。師:對了,這樣抓住關鍵詞摳進去,人物的形象就鮮明了。
生:《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畢竟還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卻覺得“物是人非事事休”,我認為這樣的愁才最愁。生:我有同感。她不僅不想梳頭,她連去雙溪泛舟也提不起興趣呢!
生:這是因為李清照的丈夫已經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經習慣了,她怎么可能比還在盼望丈夫回來的女子更愁呢?生:我不同意。李清照是已經絕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絕望,我認為已經絕望比正在絕望更愁。
師:人生存下去的本質力量是希望,而最殘酷的人生境遇是沒有希望。正如開頭同學們提到的,在詞中,李清照的愁很難表述清楚是哪一種愁,因為她的生命歷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難。我們學過她的《如夢令》,大家一起背誦出來好嗎?(生齊背:常記溪亭日暮……) 師:從這首年輕時代的李清照的詞中,我們讀到了一顆青春快樂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讓人羨慕的。她和夫君趙明誠才子才女結成佳偶,夫唱婦隨、琴瑟和諧。而寫這首詞時,李清照已經53歲了,她流落江南,煢煢一身,輾轉飄零,歷盡了生活的艱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豈止是心愛的丈夫早逝之愁,這其中有國家的敗亡,家鄉的淪陷,有文物的喪失,這愁,讓她“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讓她“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讓她只有“在人屋檐下,聽人笑語”……
【自評:這番爭論整合了課外閱讀資源,舊知識資源,比較有深度,學生課堂反應很動情。】
除了師生的交流很和諧,課堂對話流暢深入,環節生成比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合效應:深度開發教材,促成內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零敲碎打。機智生成課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一呆板。反復應用對比,促成了資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學的單打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