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教育引發大眾焦慮情緒真是好多年了,最近終于見到“雙減”的曙光,我加的幾個家長群都表示 :開心!要知道,像我這樣不怎么“雞娃”的人,都被某些狡猾的商人找到了一種新的突破方式 :用佛系割韭菜。就是借佛系之名,行“雞娃”之事,然后賣貨。這是一套掛羊頭賣狗肉的拳法,欺騙性非常強。我之所以有如此認識,并不是因為目光如炬,而是我交了一筆實在肉疼的學費。
很久以來,我一直關注某教育專家的公眾號,這個專家給我的印象是聰明理智、學歷高、對孩子倡導佛系教育——這么成功的人用自己家娃當例子,說服力自然比一般人強。該專家倡導的口號又很動聽,比如“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反對填鴨式教育”“反對大量刷題”……聽起來真是深諳快樂教育之道。所以該專家積累了大批粉絲,光是爆滿的微信群就有十幾個。
前陣子,這位教育專家的孩子考上了頂級名校。“應粉絲強烈要求”,他打算再次跟廣大父母分享育兒經驗,只需要付×××元費用就可以和學霸家長——他本人面對面,只要一小時就可以獲取“教育真經”。我轉去了一筆講座費,并準時到達講座現場。
講座開始是一頓“雞湯”,隨后這位專家話鋒一轉,說 :“孩子要學會自我管理,特別是時間管理。”然后分享了一張自家孩子的日程表。那張一閃而過的日程表讓我吃驚,表里從早到晚,密密麻麻地排滿了各種活動。該專家的娃黎明即起,背誦完單詞再去上學,周末也不得空閑,刷完數學練鋼琴,半夜才能睡覺。講課之后我感嘆了一句 :“您真是外松內緊啊。”結果這位教育專家拍案而起,說我誤解他,表示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是最重要的事,考試成績就像買一送一的贈品,自己“從來沒有在意過”。
眾人紛紛附和,七嘴八舌地宣稱專家的確一貫如此,仿佛我是一個不合時宜的闖入者,場面一度有點尷尬。我不再說話,又仔細把專家給孩子列出的日程表看了一遍,不禁想借用迅哥兒的名言 :“這日程表歪歪斜斜地每格都寫著‘佛系教育。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篇都寫著兩個字,‘雞娃!”我支持知識付費,也愿意花錢聽課,但這種言行不一致的收割韭菜行為,讓我忽然有了一種身為受騙者的反思。果然新一代商人更懂消費心理,在“雞娃”名聲漸臭的時候,用“我們不費力也能成功”造了一塊金閃閃的新招牌。
要不是專家得意地展示自家娃的日程,我還真沒發現他打著左燈往右轉 :自家孩子信奉精英教育、雞血教育,卻向粉絲兜售佛系的好處。
和“雞娃”相比,這類所謂的佛系更可惡。他們不僅擾亂了你的日程,還琢磨你的錢包。從兒童用品到網絡課程,全都排列在公號文章里,他就在屏幕后慈眉善目地等你掏錢。
受他蠱惑的人會自己騙自己 :“專家的教育理念都這么好了,賣的東西能錯嗎?”“白聽了這么多干貨,買點東西回報一下,反正也能用得到。”屆時家長的錢包癟了,卻收獲一腦門子糨糊。佛系生意做得這么缺德,你出門也不怕遇見佛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