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平,楊國平
(山西省柳林縣人民醫院,山西 呂梁033300)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臨床常見病證,患者口腔內潰瘍部位灼痛感明顯,給日常飲食和交流帶來直接影響,且潰瘍容易反復發作。西醫治療常采用維生素、抗生素、外用藥等治療,短時間內患者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但復發率高,整體治療效果不佳。復發性口腔潰瘍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感染、內分泌紊亂、免疫功能低下、營養不良等,并且與患者自身體質有關。中醫認為,口腔潰瘍屬于“口瘡”“口糜”等范疇,多由胃火熾熱所致,臨床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為主,通過改善患者體質,從而達到抑制病情反復發作的效果。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潰瘍取得顯著療效,如甘草瀉心湯具有益氣和胃的功效,適用于口腔潰瘍脾胃虛弱證;康復新液具有消炎、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甘草瀉心湯聯合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觀察其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12月在柳林縣人民醫院口腔科就診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13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男34例,女31例;年齡25~61歲,平均(43.57±4.36)歲;病程最短9個月,最長4年,平均(1.53±0.41)年。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22~63歲,平均(43.61±4.59)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3年,平均(1.68±0.3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KYLLKS201905)。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參照?口腔黏膜病學?中診斷標準:患者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治療時處于發作期,潰瘍部位灼痛,有黃色分泌物,周圍紅腫,進食受限[1]。以往口腔潰瘍發作位置不定,身體其他部位無潰瘍。②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診斷標準,辨證屬脾胃積熱型:患者口腔內疼痛,潰瘍為圓形或橢圓形,周圍伴有充血,部分患者潰瘍數量較多,易渴,口臭,便干,舌苔黃,舌紅,脈弦細[2]。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患者自愿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能配合定期隨訪。
1.4 排除標準 患有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其他原因所致潰瘍者,如創傷性潰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哺乳期、妊娠期者;對治療藥物過敏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維生素C(浙江瑞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139)口服,每次0.1 g,每日3次;維生素B2(天津柏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2020376)口服,每次10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兩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甘草瀉心湯聯合康復新液治療。甘草瀉心湯基本方:炙甘草15 g,黃芩片12 g,清半夏10 g,黨參片10 g,干姜6 g,黃連片6 g,大棗6 g。濕熱者加苦參10 g;陰虛者加麥冬6 g,石斛6 g;風熱者加連翹8 g,金銀花8 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用。康復新液(四川好醫生攀西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51021834)口服,每次10 m L,每日3次。連續治療兩周。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每日用鹽水漱口,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生活規律,營養均衡,睡眠充足,避免勞累。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痊愈:患者口腔潰瘍處炎癥消除,臨床癥狀消失,潰瘍愈合,口腔黏膜無疼痛及不適感,隨訪期間未出現口腔潰瘍復發;顯效:患者口腔潰瘍處炎癥明顯好轉,潰瘍面顯著縮小,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口腔黏膜僅有輕微疼痛或不適感,隨訪期間口腔潰瘍復發≤1次;有效:患者口腔潰瘍處炎癥有所好轉,潰瘍面積縮小,臨床癥狀有所減輕,口腔黏膜內仍有疼痛或不適感,隨訪期間口腔潰瘍復發1~2次;無效:患者治療及隨訪期間口腔潰瘍仍反復發作??傆行剩?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癥狀積分。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體征改善情況,對疼痛、發紅、反復發作、食欲不振、口苦5項癥狀進行評分,每項為0~6分,積分越高說明臨床癥狀越嚴重[3]。③復發率?;颊咧委熀箅S訪半年、1年,統計口腔潰瘍復發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92%(63/65),高于對照組的78.46%(51/6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觀察組 65 19.24±2.38 14.59±1.42△▲對照組 65 19.35±2.26 17.18±1.86△
(3)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隨訪半年、1年,觀察組復發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隨訪半年、1年復發率比較[例(%)]
復發性口腔潰瘍是口腔常見疾病,發病原因與遺傳、感染、免疫功能失調等有關[4]。當睡眠質量不佳、精神疲勞緊張、內分泌失調、日常攝入微量元素不足時,口腔潰瘍易反復發作。臨床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常使用維生素B2、維生素C、鹽酸左旋咪唑等藥物。維生素B2有助于促進細胞組織再生,加速潰瘍愈合,保護口腔黏膜[5];維生素C可發揮組織修補作用,能抗自由基,維持人體免疫功能[6];鹽酸左旋咪唑為免疫調節劑,可誘導T細胞早期分化、成熟,變為功能性T細胞[7]。然而,單純使用西藥治療該病的整體效果不理想,患者病情仍可能反復發作,且幽門螺桿菌作為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會影響口腔潰瘍的發病[8],所以臨床治療常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肟,而長期使用抗生素又會產生耐藥性或其他不良反應。
中醫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屬中醫“口瘡”“口糜”等范疇,其病變部位雖在口腔,但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心脾有熱、心火上炎、肝火旺盛等均可使熱毒留在體內,引起臟腑功能受損,熱毒上行可侵襲口腔,形成口瘡。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不少患者日常喜食辛辣、肥膩、生冷食物,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長期飲食不節易導致濕氣聚集于脾,傷及脾胃功能,中焦氣機受阻,使濕熱蘊積,引發口腔潰瘍。故口腔潰瘍患者常見脾胃虛弱,病情反復發作。中醫認為,脾開竅于口,心開竅于舌,故該病的發生與心脾兩經關系密切,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祛濕,兼顧調理脾胃功能為主要方向。
甘草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由炙甘草、黃芩、半夏、黨參、干姜、黃連、大棗組成。其中炙甘草益氣滋陰,常用于治療脾胃氣虛證;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半夏燥濕化痰;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干姜溫中散寒;黃連清熱解毒燥濕;大棗補虛益氣,健脾和胃??谇粷兌嘁姾疅徨e雜型,患者常服用清熱解毒藥物,易傷及脾陽,形成熱毒與脾陽不足共存的復雜病機。甘草瀉心湯諸藥在發揮清熱、瀉火、解毒功效的同時,可祛濕滋陰,幫助患者增強脾胃功能,達到寒熱共用、攻補兼施的功效,從而抑制潰瘍反復發作[9-10]。康復新液可用于外傷、潰瘍、燙傷、壓瘡等疾病的治療,也是臨床治療口腔潰瘍的常用藥物,具有解毒消腫、養陰生肌的功效。
研究證實,口腔潰瘍的反復發生與患者自身免疫水平密切相關。梁璐[11]研究顯示,口腔潰瘍患者服用甘草瀉心湯及康復新液治療后,其 CD4+水平、CD4+/CD8+顯著上升。研究表明,甘草瀉心湯中的成分具有抗炎、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2]。其中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13];黃芩具有抗菌作用[14];半夏能減少胃液分泌,保護胃黏膜[15];黨參可改善局部微循環[16];黃連含有小檗堿、黃連堿、甲基黃連堿、掌葉防己堿等生物堿,可治療癰癤瘡瘍等[17];大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有利于傷口愈合[18]。康復新液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多元醇類活性物質,其成分作用于病損部位后,有助于改善表皮細胞微循環,使新生肉芽組織生成,修復皮膚黏膜,增強機體免疫力[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說明甘草瀉心湯聯合康復新液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有助于調節患者體質,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病情反復發作,可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