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寧 蘭儒



摘 要:近海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諸多因素影響,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是全球海洋生態體系中最為敏感的區域。隨著全球化和遠洋航運的快速發展,船舶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日益加大,溢油事故、油污水、壓載水恣意排放等船舶活動均給原本脆弱的近海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危及近海生態安全。海洋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生態系統的一大難題,隨著壓載水國際公約的實施,船舶壓載水所攜帶的外來物種入侵引起廣泛關注。本文梳理船舶壓載水攜帶外來生物種類、外來生物入侵災害案例等,以期找出壓載水與近海生態安全的相互作用關系。
關鍵詞:船舶壓載水;外來生物入侵;近海生態安全
中圖分類號:U664?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6—7973(2021)06-0137-03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生物種類種群多樣且復雜。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的進程,沿海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對近海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近年來,近海生態災害時有發生,暨需梳理影響近海生態災害發生的相關因素,采取適宜的應對措施。
1近海生態安全
近海生態安全是指近海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近海生態系統有著多樣性的生物種群和多樣化的生境,在不同生物種群間和生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生源要素的物質循環、有機質合成和能量傳遞等。健康的近海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我循環,以及保持對外來脅迫的恢復力。反之,不健康的近海生態系統,在功能上是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則處于受威脅之中。
自有人類活動以來,全球近海生態系統就面臨各種影響,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近海生態系統的破壞日益嚴重,陸源污染、過度捕撈、無序養殖、物種入侵等等,均造成近海生態系統結構失衡與功能退化,典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瀕危物種減少,海灣、河口及濱海濕地等典型生境喪失或改變問題越發突出,赤潮等生態災害事件爆發的頻次增加等問題,生態系統健康嚴重受損,服務功能急劇衰退。
2 船舶壓載水及外來物種入侵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船舶作為世界貿易的重要運輸載體,大型化趨勢明顯。船舶壓載水已成為海洋外來生物入侵的一個重要媒介。每年全球船舶攜帶的壓載水超過120億噸,船舶在不同海域航行時,將來自不同海區壓載的海水四處轉運,使得不同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群跨越地理性隔離來到另一個生態環境中。一旦這些生物種群在另一個生態環境中存活、形成優勢物種,將引發外來物種入侵危害。2019年我國沿海現有生產性泊位5562個,外貿貨物吞吐量38.55億噸。以上海洋山港為例,僅2021年1月份,國際航線集裝箱船舶就進出704艘次。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的頻密,加大了我國遭受外來海洋生物入侵的風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生物入侵呈現出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危害加劇和經濟損失加重的趨勢,對于我國近海生態環境和生態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
2004年2月9日~13日,在英國倫敦召開的IMO外交大會正式通過《國際船舶壓載水及沉積物管理與控制公約》(以下簡稱“壓載水公約”),為壓載水及其沉積物管理和控制提供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規定。該公約已于2017年9月8日對我國生效。全球壓載水管理項目(IMO Globallast)列舉了由壓載水攜帶的十種典型入侵生物:
從十大入侵物種在全球范圍的主要分布情況來看,我國沿海入侵物種主要以有毒藻類為主。有毒藻類中,引發赤潮的生物以甲藻類為主,其中包括夜光藻、錐形斯氏藻、原甲藻、米氏凱倫藻等。在1990年以前中國沿海海域發生有毒赤潮的記錄較少,近幾年則頻繁發生有毒赤潮,其中引發赤潮的一些有毒生物如米氏凱倫藻等已被證實為外來生物。米氏凱倫藻屬裸甲藻目,首次于1935年在日本被發現,通過船舶壓載水的方式傳播到澳大利亞、美洲、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域。我國關于米氏凱倫藻最早的記錄是1980年在香港海域發生由其引發的赤潮。該藻在適宜的環境背景下(溫度、鹽度、富營養化)會引發大量赤潮,使近海生態環境受到損害。目前,米氏凱倫藻在我國沿海海域已自南向北不斷擴散,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幾乎每年都有因米氏凱倫藻引發的赤潮災害發生。
3 赤潮災害相關統計
我國赤潮發生次數較多的海域有浙江、遼寧、廣東、河北、福建近岸、近海海域。浙江中部近海、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珠江口、廈門近岸、黃海北部近岸等海域均是赤潮多發區。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近海赤潮災害影響范圍一般不超過幾百平方公里,從90年代末開始,災害范圍動輒達幾千甚至上萬平方公里,持續時間可達一個月以上。從赤潮的發生規模、范圍、頻次來看,與國際船舶活動軌跡密不可分。
2017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68次,累計面積3679km2。赤潮高發期為6月份,共發生赤潮災害23次。全年東海海域發生赤潮次數最多且累計面積最大。單次持續時間最長的赤潮災害發生在浙江寧波象山港內雙山港至黃墩港海域、以及鐵港海域。持續時長達31天。單次影響面積最大的赤潮災害發生在廣東茂名水東灣附近海域,影響范圍達495km2。2018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36次,累計面積1406km2。赤潮高發期為5-8月份,共發生赤潮災害17次。全年東海海域發生赤潮次數最多且累計面積最大。單次持續時間最長的赤潮過程發生在天津濱海新區中心漁港附近海域,持續時間達25天。單次面積最大的赤潮過程發生在浙江漁山列島至檀頭山之間海域,最大面積210km2。2019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38次,累計面積1991km2。赤潮高發期為5月份,共發生赤潮災害11次。全年東海海域發生赤潮次數最多且累計面積最大。單次赤潮發生面積最大和持續時間最長的為同一次過程,發生在溫州南麂列島至北麂列島到洞頭列島以東海域,面積達800km2,時間持續34天。
2017年我國海域引發赤潮的優勢種共34中,其中米氏凱倫藻作為第一優勢種引發赤潮的次數達12次,影響面積達1247km2。2018年我國海域引發赤潮的優勢種共18種。其中,米氏凱倫藻為有毒赤潮的主要優勢種,引發有毒赤潮7次,累計面積214km2。2019年沒有由米氏凱倫藻作為第一優勢種引發大面積赤潮災害的情況。
米氏凱倫藻作為外來入侵物種,受海水溫度、鹽度、不同氮磷比、本地種群等的影響,在不同海域造成的災害影響不一,僅從我國沿海發生區域來看對東海海域影響較大,時間也集中在夏季。
4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尤其是保護近海生態環境安全已成為共識。《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中 ,第七條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中提到“加強船舶港口污染控制,積極治理船舶污染,增強港口碼頭污染防治能力”。第十四條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提到“……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監測評估與預警體系,健全國門生物安全查驗機制,有效防范物種資源喪失和外來物種入侵,積極參加生物多樣性國際公約談判和履約工作……”,為我國應對由船舶活動引發外來生物入侵提出了綱領性的指導意見。
目前我國沒有一部專門針對船舶壓載水中外來生物入侵的統一立法或規定,也沒有相應的保護和懲罰措施。因此需借鑒學習其他海運發達國家的相關做法和經驗,結合壓載水公約的要求,盡快建立國內立法及相應的裝備和檢測檢驗技術標準體系,防止外來生物通過船舶壓載水對我國環境造成危害。同時需要定期在全國范圍內對沿岸海域、河口和入海河流的本地生物物種開展調查登記,在主要對外港口周邊建立完善的本地海洋物種資源數據庫,建立數據儲備,有效識別和防范外來生物入侵我國近海海域,影響近海海域生態環境安全。
參考文獻:
[1]唐議,蘇舒.防控船舶壓載水造成的生物入侵的管理問題[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5,24(01):130-137.
[2]孫曉霞,于仁成,胡仔園.近海生態安全與未來海洋生態系統管理[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31(12):1293-1301.
[3] 2017-2019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EB/OL].中國海洋信息網,http://www.nmdis.org.cn/hygb/zghyzhgb.
[4]斯丹. 米氏凱倫藻生態適應性研究及入侵風險評估[D].上海海洋大學,2016.
[5]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海事局.壓載水管理及實施[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6]http://archive.iwlearn.net/globallast.imo.org/wp-content/uploads/2015/01/TenMostWanted_English.pdf
[7]劉冬.船舶壓載水引發大連港赤潮風險的評價方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
[8]尤曉光,肖峰,季雪元.《壓載水公約》履約工作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海洋生物入侵的技術框架[J].水運管理,2021,43(01):1-5.
[9]莊長友,陳安文.淺析船舶壓載水帶來的微生物危害防控及機遇[J].船舶物資與市場,2020(05):47-49.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典型外來生物入侵災害發生機理、生態環境安全影響和演變趨勢研究(2017YFC1404601);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所2019年度引領性應急項目:港口近岸生態環境損害評價方法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6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