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積圻
新學期伊始,我和小航帶著對研學活動的期待,急匆匆趕往廣州野生水生動物保護基地。
剛抵達時,小伙伴們已經三五成群圍坐在展覽廳,為中華鱘準備美餐。我和小航一起動手捏起略帶氣味的魚餌球。雖然有些惡心,但是想到那可是要喂養瀕危的中華鱘的,我們就不那么介意了。
為中華鱘準備好美餐后,在吳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走進了水生動物救助區。在淺淺的方塊池子里,我們看到了只能孤獨地寄居他鄉的中華鱘。中華鱘的皮膚顏色已變淺,像是換下黑色的西裝,穿上灰色的衣裳。它們正百無聊賴地在池里緩慢游動。我們本是想見朝氣蓬勃的中華鱘,為什么它們看上去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隨著吳老師走進生物博物館,我們這才知道:原來中華鱘的家園——長江金沙江水域,也就是它們曾經從大海洄游長江產卵的地方,因為水溫升高,已經變得不再適宜它們產卵。人們在那筑起了大壩,中華鱘也沒辦法“回家”了。受多種因素影響,中華鱘成了瀕危物種。為了救助中華鱘,人們將金沙江大壩開了又關,可中華鱘還是不能繁殖,因為該水域的溫度還是超過了中華鱘產卵的溫度。為此,人們只好一直打開大壩,讓該水域一年四季都具有快速降溫的條件。
即便這樣,中華鱘每年的產卵尾數還是在嚴重下降:20世紀70年代有1000多尾;2003年急劇跌到300多尾;到了2013年,數量更是跌到了100多尾……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早在古代,人們就有了保護動物的意識。如果不想中華鱘等動物滅絕,我們一定要為保護動物做貢獻。比如,不亂丟垃圾,不過度捕撈,不吃野生動物,關注并保護每一種水生動物,讓河里、海里的每一條魚兒都能夠找到回家的路,都能夠擁有安寧與美好的家園。
指導老師 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