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給人的印象一般是高冷、神秘、肅穆、氣派的,但今天琪姐姐要帶大家參觀下面這幾件文物,你們一定會感嘆,原來文物這么可愛!
山西長治唐代王惠墓出土人俑
1993年12月,山西省長治市博物館在市東郊長淮機械二廠住宅樓的工地上發掘清理了一座唐代墓葬,墓主人的名字叫作王惠。
雖然王惠這個名字名不見經傳,不過參照同類形制的墓葬推測,他應該是當地有名望的人物。
所以,這位擺著“不許動”姿勢的侍女,其身份應該是一位專門服侍王惠的女性。也許她是精通家政的女管家,正在成群的仆婢之間指揮若定;也可能是一位舞者,正在以手比槍,唱著一支唐代民謠。
萌萌的鸮卣
右圖這個“萌萌噠”的文物因其表情可愛,造型呆萌,是有“古代版憤怒的小鳥”之稱的鸮卣(xiāo yǒu)。這只小鳥現在生活在山西博物院,出生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鸮是貓頭鷹的意思,商代人將鸮視為戰神;卣是一種酒器。整件器物圓潤敦實,雄渾大氣,可愛呆萌,憨態可掬。殷商人抓住了鸮(貓頭鷹)這種動物的特點,突出它的大眼睛,強調表情特征。
唐代面點
它們是來自新疆吐魯番地區阿斯塔那唐墓的文物——花式面點。
形如月牙的,是出土于1959年的唐代餃子。餃子長約5厘米,中寬1.5厘米,餃子皮是小麥面做的。
甜甜圈似的環形小食,都是手工捏制而成。表面有花紋的點心呢,則是用特制的食品模具壓成的。唐人餐桌上的面點,同今天的甜點竟然如此相似。
青銅小火鍋
這個距今兩千多年的青銅小火鍋,出土于西漢海昏候墓。
它長著三只腳,肚子大、開口小,便于保溫。下端連接著一個小炭盤,容器內部和炭盤之間并不相連。在炭盤里,我們可以看到燃燒過的炭跡,容器內部還殘留著板栗。
西漢時期,我國已經步入了青銅晚期,高超的冶煉技術足以讓各種器皿都做得更輕薄。制作這樣一個保溫小火鍋,在海昏候府的能工巧匠看來,十分簡單。
古人也玩高爾夫球
捶丸,大家知道的不多,但是我們可以從現代高爾夫球中看到它的身影。現代高爾夫球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也是一項社交活動。捶丸也叫擊丸,使用木制球杖將球打進球穴,其玩法與現代高爾夫球高度相似。說起捶丸的來歷可追溯到中晚唐,當時的人們不再喜歡在馬上擊球,而是在地面上徒步用球杖擊球,以計勝負。在徒步打球的基礎上,北宋時期人們把球門變為球穴,使之不受地形的限制,類似現代高爾夫球的捶丸由此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