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鵬
游記,顧名思義,指記述游覽經歷的文章。游記分很多種,說理型游記偏重闡發道理,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寫景型游記以描繪景物為主,如酈道元的《三峽》;抒情型游記以抒發感情為主,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
同學們在寫游記類作文時,如何“徜徉山水間,妙筆著美文”?下面以梁衡的《冬季到云南去看海》為例作具體闡述。
一、懸念開篇,吸引興趣
游記類作文開篇可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人們都有好奇心,寫作時可以利用人們的這種好奇心理,以某種事物或現象、情景等,在引起讀者關注后,卻有意不立即告訴結果,以引起讀者的急切期待,吸引其去尋求謎底,這樣巧妙設置懸念,能有效增強作文的吸引力。如《冬季到云南去看海》的第一段這樣寫道:“年末深冬季節,到云南騰沖考察林業,主人卻說,先領你去看熱海。我心里一驚,這大山深處怎么會有海,而海又怎么會是熱的?”開篇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并且交代了游覽的地方就是“熱海”。
二、移步換景,精彩紛呈
游記類作文經常會用到移步換景的寫作手法。所謂“移步換景”,就是作者的視點(立足點及觀察點)不固定,所以要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變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繪出來。在《冬季到云南去看海》中,作者起初寫車扎進山肚子,看到了綠色的山脊;然后到達熱海,詳細描繪了“大滾鍋”和溫泉;最后寫下山時看到的植被。隨著作者行蹤的變化,所看到的景物也在發生變化。
三、巧用修辭,表現力強
同學們在寫景狀物時,可綜合運用比擬、引用、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化無形為有形,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使作文形象突出,引人聯想。如《冬季到云南去看海》中:
但最奇的是地下的熱海。大約火山熄滅后還是不死心,便試探著要找一個出口,地下的巖漿就悄悄地摸到這里,一直竄到離地表還有七八公里處,用熾熱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噴舔著地面。
以上文段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火山以生命力,表現出火山的活潑,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熱海形成的浪漫想象。又如:
熱海雖名海,但我們并不能像蘇東坡那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樣“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因為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們只能去找幾個海眼“管中窺豹”……我們看慣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誰又見過這無年無月翻滾不止的開水大鍋呢?我抬頭看一眼天上的白云和鍋后山崖的綠樹,忽然想起張若虛的那首名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山上何時現“滾鍋”,“滾鍋”何時初見人呢?天地間悄悄地隱藏有多少秘密!
由熱海聯想到與海相關的古詩文名句,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表現了作者的哲理性思考。
四、感官大開,身臨其境
寫作時,同學們可調動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官,對事物進行綜合描寫,多維度、立體地展現事物的形象,讓無形的事物有形,既豐富了感受,又使作文更有畫面感。如以下文段:
我們拾級而上,還未見鍋就已聽到滾滾的沸水之聲,頭上熱氣逼人。上到鍋臺一看,這口石砌的大鍋,直徑三米,深一米五,沸騰的熱浪竟有尺許之高。由于長年累月地滾煮,鍋沿上已結了一層厚厚的水堿,真是一口老鍋。大鍋前又開出一條數米長二尺來寬的石槽,亦是水沸有聲,熱氣騰騰,槽上架著一排竹籃,里面蒸著土豆、雞蛋、花生等物。
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多種感官綜合運用,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五、整散結合,音韻美妙
游記類作文在寫作時要整散結合,使其具有音韻美。如《冬季到云南去看海》中,“有的潺潺而流,兀自成潭;有的點點而滴,掛垂成線;還有的間歇而噴,如城市廣場上的音樂噴泉。”前兩句句式結構一致,第三句稍顯變化,整散結合,富于變化。文中疊詞較多,如“起起伏伏”“輕輕”“淡淡”“熱騰騰”“潺潺而流”“點點而滴”“淋淋潺潺”,既能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描摹景物的特點,又具有音韻美。
六、結尾簡潔,卒章顯志
結尾可以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或闡述自己的感悟,或抒發對自然景物的喜愛。如《冬季到云南去看海》結尾為:“這塊神奇的土地,我已說不清到底該叫它熱海還是綠海,抑或歲月之海。其實它就是一個為地熱所蒸騰,綠樹所覆蓋,歲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態之海。”結尾簡潔有力,點出熱海形成的不易,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由衷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