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陽,趙必浩,陳盛文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肇慶526070
近年來,國內經濟的轉型升級一定程度上促進著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升級完善與推廣。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大學高等教育也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必然需要成立更多的高校以供龐大的中國受教育人口基數。新建高等教育院校的選址亦從城區逐步轉移至城郊、偏僻的郊野。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的興起和影響,導致高校周邊村落文化迷失方向[1]。
高校建設向生產性農田要地,打破了傳統型農村農民的生產資料與生活方式,也加劇人口流動,部分村民走出去,外來人口與高校師生走進來。傳統性村落一時無法提供兼具人們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日常休閑等公共活動的空間以滿足人們多樣化功能的需求。如何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資源、區位優勢改善人居環境,留住鄉愁的同時,激發經濟活力以及滿足多元人群的文化需求,值得考究。
國內關于高校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研究始于20世紀90 年代,該階段主流思想還是認為周邊環境與高校環境不相融合,建議高校采取封閉手段以保證高校良好的教學與學術環境;但最早關于高校周邊村落的研究是2004 年章雷在《“傍校村”現象的特征分析及其改造模式初探》一文中對“傍校村”做了定義,并分析高校周邊對于高校的影響;而后對高校周邊村落進行定義的相關研究相繼有“大學城城中村”“鄰校村”“臨校城中村”“學生村”等等。但對于村落高校周邊這一特殊區位的公共空間景觀研究相對甚少。
主要針對高校學生這一消費群體(高校學生的主要消費觀念),創造滿足多方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間景觀環境,激發當地經濟活力,為閑置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深入挖掘和保留本土文化,同時促進多種文化交流,以滿足高校學生的多元文化需求,同時提高當地村民文化素養。
目前仍有許多村民未能找到合適的增收方式。要解決周圍村民的就業問題、郊區低廉的租金等成本,還要彌補高校部分缺失功能,自身缺乏實踐條件、高校與村落缺乏有效溝通的原因致使高校較少將周邊村落作為實踐基地,而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促進和改善鄉村景觀、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以及交通、通信、衛生和飲水等條件,進一步推動鄉村景觀的美化和保護。完善葫蘆園村的基礎設施和文化場所環境,為村民和周邊高校師生營造更高質量的學習、休閑、娛樂場所。
葫蘆園村(圖1)位于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坑口街道,地處國家5A 風景區——鼎湖山的腳下,距鼎湖山景區約4.2km。人口2136 人,人均年收入約4500元。北邊是廣東理工學院、桃李園和鼎湖山風景區,東接居民小區和水干渠的河沖,南邊是星湖大道及金鼎路、公交站。

圖1 葫蘆園村鳥瞰Fig.1 Aerial view of huluyuan Village
社區內民宅以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建筑為主,文革后院內翻建、改建、臨建大量增加,使大部分四合院格局受到破壞。目前保存較完整的僅有雨兒13號、乙10 號、福祥5 號、地東大街84 號等院。其余多數院內主房仍以明清建筑為主體。近年來胡同經過街道整改(粉刷墻面、油漆街門、改造公廁等),外觀較為整潔,街面干凈,使古建筑重現光芒(圖2)。

圖2 葫蘆園村平面Fig.2 Plan of huluyuan Village
近幾年的工作情況看,葫蘆園村村民參與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還未被充分調動起來,存在著“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葫蘆園鄉村規劃建設的順利開展。
葫蘆園鄉村規劃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到多個層面的改造,需要大量的資金。大學周邊城中村現象是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特殊產物。隨著城市化進程日益加快,城中村現象成為許多城市發展管理以及城市景觀建設規劃需要解決的問題[2]。然而,政府以及鄉村仍然沒有一套完善的規劃方案,建設資金無法得到政府的補助和支持,導致建設資金嚴重短缺。葫蘆園村的鄉村規劃工程建設是一項需要官民同心的艱巨任務。部分行政村把規劃建設當作一項階段性的工作,重整治、輕管理,沒有建立和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公共衛生保潔不當,設施缺乏完善。
村里許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都相對缺乏和落后。調查中發現,村民對鄉村建設這些工作了解程度普遍較低,沒能了解村民對鄉村建設的想法,區塊的規劃也存在許多問題,對鄉土文化和鄉土景觀的保留和繼承具有一定難度。
鄉村規劃建設,是新時代的建設項目,無論是從經濟、文化、生態角度來看都是有利于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但是,許多村民由于受著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對鄉村的規劃和建設有較大誤解和抵觸情緒,建設工作存在一定的阻礙,因此,加強鄉村建設的宣傳工作尤為重要,要讓村民真正認識到鄉村建設規劃的積極意義,并調動他們參與鄉村規劃建設的積極性。
高校周邊環境景觀在地理上的復雜性使其在功能上承載了多元化的使命[3]。因此吸納專業的規劃人員參與到村莊規劃建設中來具有必要性。在村莊規劃中,專業規劃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保證規劃能夠貼合實際、因地制宜,從地理、人文、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能較好的保護鄉村文化特色,又能突出地方的個性和特色[4]。規劃應尊重各地的傳統、習慣和風俗,充分展示當地的鄉村風情和鄉土文化;應高度重視村落中的文物古跡、特色民居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村莊規劃和調整,規劃人員要直接參與村民或村民代表集體討論,負責解釋和講解。
在傳統的鄉土社會,居住空間作為家的核心,不僅是農民基本的居住場所,同時也是鄉愁的重要載體[5]。鄉村建設不能只追求速度,一定要以村民利益和發展生產為根本,一切從實際出發,走低成本、低資源消耗、以農民為主的規劃建設道路[6]。伴隨著農耕文明的發展,鄉村文化景觀在各種因素的共同影響下,呈現出了越發豐富的文化表征[7]。因此在規劃前要優先保護鄉村文化景觀,并與當地村民積極溝通協商,聽取他們在鄉村規劃中建議和想法,一方面能很好的保留鄉村文化景觀,一方面為鄉村規劃建設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在城市化進程日趨加速的今天,政府也愈加重視鄉村改革與振興發展。貫徹落實國家下發的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等關于農村建設的政策,有利于營造一個在功能上能保護和維護生態環境和展示優秀文化,并具有完整的鄉村景觀生態系統和良好的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形成一個不斷發展、日益完善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生態系統。融合高校和周圍鄉村,提高鄉村空間利用率,加強高校和鄉村之間的聯動效應,促進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升村莊形象,為今后的高校周邊村莊公共文化空間的景觀設計實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