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清一
編者按:《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創始人、著名物流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吳清一先生是中國現代物流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物流領域潛心鉆研、不斷探索了近40年時間,開展物流人才教育和培訓,重視物流科學的實用性研究,宣傳現代物流理念、推廣先進技術設備應用,開創中國托盤行業,積極倡導“單元化物流”……為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日,吳清一教授做客由人工智能物流產業聯盟主辦、曠視科技承辦的AI物流公開課,以《物流與數字技術》為題,從幾個小故事切入,把物流的起源與發展生動地梳理展示出來,本刊整理如下。
人類從猿進化到人,一是會用火,二是會制造使用工具。或許正是在原始人制造工具的過程中,因過分投入而忘記了尋找食物,于是嘗試用制作的工具與“鄰居”覓得的食物進行交換,“物”的交換就開始了。隨后,人們逐漸開始有了分工,各自去做各自擅長的事情,有的捕獵,有的制造工具,并將成果進行交換,最初“一對一”的交換逐漸變成了“一對多”或者“多對多”,這便開始有了“數”的概念。
物的交換越來越復雜,價值難以衡量和計算,此時,就出現了“貨幣”——中間介質,如貝殼、精美的石頭、漂亮的羽毛……,中間介質的出現讓交換得以更加公平地進行。但是,隨著數的增多,計算越來越復雜,人們便開始嘗試用其他的方式進行運算,從簡單計數到加減乘除,“數”的學科由此發展起來。
再后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各種生產、生活物資越來越豐富,交換的范圍越來越廣。為實現遠距離的交換,簡單的車、船等運輸工具開始出現并逐漸發展,人類經濟也在此過程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關于“數”的相關應用、技術也隨之發生相應變化,并逐步形成學科。總的來說,“物”與“數”天生就是相伴而生向前發展的。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除了通過公平交易(貿易)等手段進行物質交換以外,還有使用武力的強行掠奪——戰爭。這就涉及軍需物資如何供應,以及供應數量的問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美國為此專門組織技術專家研究制定后勤計劃,既能保障后勤供應,又不至于產生過多的浪費和無效供應。
當時,一方面,電子計算機開始在美國軍方使用,電子計算機的出現,把數字計算由十進制推向二進制,進入只有“0”和“1”這兩個數字的系統;另一方面,運籌學、系統工程等應用學科相對成熟,基于數學的發展,能夠通過算法對部分大系統進行優化解析,最終制定出后勤供應策略,對戰爭最后的勝利起到保障作用。可以說,這是物流學科產生的一粒種子。
二戰結束以后,如何發展生產,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繁榮成為重中之重,流水生產線出現并逐步發展,由此開辟了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當產品大量涌入市場時,原有的小生產體制形成的流通體系不能與之相適應,導致流通成本不斷上升。對此,經濟學家以及流通領域有關研究機構的技術人員,開始研究這一現象及對策。最終發現,運輸、倉儲、搬運和包裝等環節是導致流通成本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當致力于降低運輸成本時可能導致倉儲成本上升,簡化包裝又會增加搬運的貨損……總之,運輸、倉儲、搬運、包裝這些環節相互影響、相互關聯。顯然,不能夠單從一個環節著手或是考慮局部問題來降低流通成本,它們是一個大系統中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系統,要優化大系統,就需要統籌考慮所有的子系統,這是系統工程最基本的觀點。當引用二戰后期美軍后勤領域系統規劃研究成果后,流通領域物流成本降低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由于流通領域覆蓋面非常廣,各個方面不同課題的成果進行交流逐漸形成了一個研究領域,并被命名為Physical Distribution(實物配送)簡稱“PD”。

《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創始人著名物流專家、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吳清一
日本首先引進這一概念,并對戰后的流通體系進行了類似的應用改革,同樣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隨后,日本將“PD”翻譯成“物の流通”。1960年,日本學者平原直先生提出,“PD”概念中沒有商業和流通的成分,于是提出建議,用一個新詞“物流”來代替“物の流通”,這樣更能夠體現這個學科的本義,該提議順利通過。至此,“物流”一詞便出現了,而創造該詞的平原直先生,在日本也被稱為“物流之父”。
平原直先生提出“物流”10年以后,原物資部代表團訪問日本,期間拜訪了平原直先生,也接觸到“物流”的概念,并且將當時日本的物流相關出版物和資料帶回國內,“物流”一詞自此來到中國。80年代初期,中國掀起了物流的研究熱潮,出現了許多啟蒙性宣傳物流書籍,物流理論、物流技術與裝備的研究也紛紛啟動。
在此期間,美國對“PD”研究的影響也超出了流通領域的范圍。在制造業角度,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線生產,再到成品,最后配送到流通市場,整個過程除了加工生產環節以外,均是物流過程,當引入“PD”理念并且加以實施以后,不僅有效降低了成本,而且企業素質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加強。這一成果在經濟界引起了更大的關注與影響,得到極高的評價。
由于應用范圍已經不限于流通領域,“PD”也不再適用,美國學界決定根據其源于軍事后勤原因,將名稱變更為“logistics”。這一更名信息傳到日本,日本學界認為“物流”一詞與“PD”對應,應該停用,并且采用日文片假名標出“logistics”讀音作為改變后的名稱。中國對是否保留“物流”的叫法也存在爭議,以至于之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研究物流的資料文獻里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物流”,二是“后勤學”。直到1989年“第八屆國際物流會議”在中國召開,才正式將“物流”確定為“logistics”的對應詞。
“物流”是否為一個產業也曾備受爭議,在2008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后,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于2009年提出“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物流作為重點產業被納入其中,物流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再次得到確認。
“物流”是物理性的,它不改變作業對象的形狀與性質,只是使其時間和空間狀態發生變化,從而產生空間價值和時間價值。但時空是一個無邊界的廣域,需要由“度”來衡量,而“度”需要“數”的搭配才起作用,沒有“數”的介入,物流研究便無從談起。這就注定了物流和“數”始終是分不開的,
在如今的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融入各個領域,出現了“數字經濟”、“數字絲綢之路”、“數字博物館”等等具有時代性的新概念。從遠古時代就與數字具有深厚淵源關系的物流,當融入現代數字技術之后,物流領域將形成一個嶄新的時代——數字物流時代。
它是以物理世界的現實物流系統為基礎,和由數字仿真技術構建的虛擬系統組合而成,這兩個組成部分是緊密相連,信息互通的一個整體。
首先,要有現實的物流系統,如一座自動化倉庫,一條簡單的輸送線或者一個更加復雜的物流系統。然后通過計算機仿真等數字技術把它構建出來,即建立一個在數字世界與現實物流系統相對應的虛擬系統。仿真僅僅是第一步,還要將現實物流系統中的所有狀態,實時地在虛擬系統中進行反映,并在虛擬系統的數字世界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以及各種算法進行運算與調整,當得到系統優化的結果時,其方案有關參數還要反向傳輸給現實物流系統去執行,這是一個反復的動態過程。
由此可見,數字物流系統的建成與運行需要多個技術領域的參與和配合:為了獲得數據需要各種傳感器及相關技術;實施物理系統與虛擬系統的雙向通訊需要各種通訊技術及設施;而實體物流系統接受虛擬層指令調整與優化運作狀態,也需要有智能化機電設備。這就為智能物流裝備的研發和市場發展空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數字物流系統的虛擬層當然是各種計算機軟件的“樂園”,它們可以在這里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并且不斷地成長。
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的物流系統也被稱為“智慧物流”或“智能物流”,它們和“數字物流”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從不同角度進行描述而已。“智慧物流”側重于虛擬系統層面,“智能物流”則更側重執行層面,而“數字物流”則是從系統的技術本質出發,厘清虛實層次的關系,明確各技術品類在系統中的定位,可以為物流數字化項目的研究與實施提供啟發與幫助。可以說,“智慧物流”、“智能物流”、“數字物流”是物流數字化進程中的三面旗幟,它們的作用都是指引方向、聚集力量、組織戰役,推進物流數字化的進程。
經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一定需要強有力的物流系統保障,物流將永遠是朝陽產業,物流科學也將永遠充滿活力不斷前進。數字化物流將在“一帶一路”事業和“雙循環”國家戰略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