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何聰陽 王永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在“2030 碳達峰”“2060 碳中和”目標實現過程中,林草行業科技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加快林草業建設發展,就必須深入實施林草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基礎上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目標。近年來,慶陽市全面推進“科研項目化、技術體系化、成果產業化”模式,先后實施各類林草科研推廣項目58 項,完成中央、省、市財政投資876.91 萬元(其中:國家7 項470 萬元、省級17 項188 萬元、市級16 項218.91 萬元),引進林果新品種25 個,示范推廣先進技術成果26 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了56%。
(一)新技術新品種引進推廣成果豐碩。依托項目實施推廣栽培遼核系列、中核1 號等新優品種18 種,金葉白蠟、聊紅槐等優良樹種7 個,推廣栽植白樺、黃甘桃、文冠果等優質鄉土樹種10 個,極大豐富了全市林木種質資源,全面推動了全市良種化進程。引進示范推廣核桃良種繁育及豐產栽培、浸水蘸根栽培等先進技術16 項,顯著提高全市林草生態建設工作力度。
(二)沙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不斷深入。在毛烏素沙漠南緣選擇流動沙地和林地,通過不同混交林營造及封育方法,設立喬灌混交、針闊混交、灌灌混交、灌草混交等6 種沙地植被恢復與重建技術模式,建立新疆楊、樟子松、沙地柏、沙蒿、沙棘、檸條等沙地苗木繁育基地50 畝,建立示范園3000 畝。
(三)古樹名木和鄉土種質資源調查工作進展順利。《慶陽古樹名木奇觀》編撰完成并出版,充分展現了全市古木奇樹現狀和保護成效。子午嶺林區鄉土樹種資源調查工作完成,涉及樹種188 種,分屬38 科82屬(其中國家級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 種,慶陽特有樹種5 種),采集并制作鄉土樹種蠟葉標本360份,電子標本8430 份,編制完成《慶陽市鄉土樹種發展規劃(2016-2025)》。
(四)標準制修訂工作穩步推進。積極參與林草行業標準制修訂,完成了慶陽市新疆楊育苗及造林、大櫻桃豐產栽培等8 項技術規程;對全市1992 年以來制定的59 項林草標準進行了全面梳理、審查,廢止2 項標準,修訂16 條標準;組織制定了“森林防火視頻監控圖像聯網技術規程”“隴東山地核桃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規程”,推動了全市林草建設標準化建設進程。
(五)林草成果推廣轉化能力持續提升。先后與天水、平涼等地有關企業和政府部門簽訂了《蘋果優質高效生產技術試驗示范》技術成果轉讓合同,并達成進一步合作的意向。依托慶陽市林草科技扶貧“516”專家服務團隊,累計選派林草科技特派員30 人次,先后赴多個縣區重點開展油用牡丹、蘋果、大櫻桃標準化建園、花果管理、標準化施肥、省力化修剪和無公害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建辦科技示范點36 處,示范面積1.26萬畝,樹立400 多個林果科技示范戶,提升了科技轉化能力。

(六)林草科技培訓全面加強。一是開展實用技術培訓。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甘肅農業大學、隴東學院以及陜甘重點林果企業專家、學者對廣大林農就核桃、蘋果、沙棘、牧草種植等方面開展了培訓,舉辦各類林業和草原技術培訓班855 期,教育培訓農民10 余萬人次。二是組織開展科普活動。結合全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國科普日”“科技周”“植樹節”等重大科技宣傳活動日,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培訓資源,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技術宣傳活動529 期,累計發放資料63.4 萬份。三是強化學術交流。組織舉辦“子午嶺鄉土綠化樹種開發利用技術專題研討會”和“慶陽市油松人工林全周期撫育改造技術培訓研討會”,邀請專家對“森林撫育規程”專題解讀,印發《子午嶺鄉土綠化樹種開發利用技術研討論文集》,有效鞏固了學術交流成果。
(七)林草科技隊伍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一是機構設置趨于合理。全市現有林草科研機構2 個,分別為正縣級科研機構慶陽市林草科學研究所,科級科研機構中灣林草科技研究所(隸屬于正寧林管分局);林草科技推廣管理機構1 個(慶陽市林草技術推廣站),草原科技推廣機構1 個(慶陽市草原工作站),縣轄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站7 個,市管學會1 個(慶陽市林業和草原學會)。二是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水平持續向好。市直林草系統現有林草工作人員2068 人,其中林草專業技術人員817 人,包括正高級工程師7 人,高級工程師98 人,工程師333 人,助理工程師379 人。市林草專家庫市級專家57 人、縣級專家24 人。近年來工程系列中級職稱新增122 人,高級及以上新增54 人(其中正高級4 人)較2015 年分別增長了40%和98%。
(一)科技推廣體系不完善。慶陽市林草科技推廣站工作關系沒有理順,沒有真正承擔起全市林草科技推廣工作,也未能很好地發揮科技推廣應有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部分縣、鄉林草推廣機構撤并萎縮,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統籌協調難度較大,承上啟下職能作用發揮不充分。
(二)科研設備投入不足?,F有科研平臺建設不足,即使慶陽市林科所,也沒有正規完善的實驗室,現有試驗儀器僅為一些常規的測量性工具,且設備數量少,質量低,科研手段滯后,不能滿足現代林草科研工作的需要。
(三)科研經費籌措難度大。目前隨著省級科技推廣項目逐年減少,市級財政科技項目暫停,項目經費出現斷檔,爭取渠道變窄,多項有待開展的科技項目因資金問題不能實施,相關課題被迫暫?;蛘邥壕?,影響了全市林草科技研發水平。
(四)科技隊伍建設滯后。一是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當前60 后、70 后專業技術人員仍是林草系統中堅力量,80 后、90 后專業技術人員沒有及時得到補充,年輕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問題相當突出。二是現有科技人員整體素質不高,領軍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嚴重缺乏,導致科技項目成果少,含金量低,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均難以支撐現代林草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三是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不及時,知識老化問題突出。四是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和閑置現象并存,一方面,有些高學歷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從事著與林草科技無關的日常公務辦理等管理方面的工作,專業知識被閑置荒廢;另一方面,一些科研項目卻找不到專業對口且工作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員,形成了目前林草行業專技人員相對緊缺的現狀。
(五)科技與生產結合度不緊密。近年來全市林草系統科技論文、專利、軟著件數成增長趨勢,但是與目前全市開展的林草重點工程結合不夠,與全市林草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間差距不斷增大,矮化密植蘋果、大櫻桃溫室栽植、彩色觀賞樹種、優質牧草技術研究和推廣成為行業科技創新的瓶頸,科技轉化率還不高。
(一)理順林草科技推廣體系,提升林草科技推廣水平。一是強化市級林草科技推廣機構職能,充實年輕的專業技術力量,有效改變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現狀,加強軟件和硬件建設,發揮市級林草科技推廣機構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二是根據林草業實際情況,合理設置縣級林草技術推廣機構,結合鄉鎮機構改革要求,整合鄉、鎮林草技術推廣力量,建立起省、市、縣、鄉科技服務工作協作聯動機制,進一步提高科研推廣機構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全面做好人才隊伍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最大限度支持和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造。要不拘一格、慧眼識才,放手使用優秀青年人才,為他們奮勇創新、脫穎而出提供舞臺”。因此,一是市、縣林草部門要嚴格落實國家、省、市出臺的各類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和優惠措施,努力營造“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優秀人才的良好環境。二是做到人崗匹配,將專業對口,想干事、能干事的高學歷專業技術人才聘任到林草科研推廣工作崗位,真正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三是實施科技人才培養計劃,通過繼續教育、崗位培訓、自學等途徑,鼓勵和支持年輕專業技術人員加快知識更新,培養和造就一批科技新秀和林草科研項目帶頭人,提升現有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筑牢人才隊伍發展基石。
(三)立足全市林草業發展實際,積極開展林草科技研究。緊緊圍繞“再造一個子午嶺”提質增效3 年行動、“一村萬樹”工程、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鄉村、綠色通道、荒山造林、經濟林基地、森林培育和優質種苗基地建設等發展機遇,努力提高林草科技工作整體水平。一是圍繞全市林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中面臨的關鍵技術問題,在“五區五廊”生態建設中,開展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重建技術研究與示范。二是加強林木良種引進試驗推廣和優良鄉土樹種的篩選繁育馴化,加快林木良種化進程,緊盯“一村一品、一路一景、一樹一業”目標,開展美麗鄉村彩色樹種和林木良種推廣技術研究。三是開展林草產業培育技術研究,主要以森林資源高效利用、經濟林產業和林下經濟培育為重點,最大限度地促進林草產業健康發展。四是推進林草標準化建設,以林木種苗、林草重點工程建設、名優果品和花卉生產等為重點,研究經濟林豐產標準和重點工程建設標準,加快林草質量振興步伐,推行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引導林草企業走質量效益型發展之路。
(四)加大林草科研資金投入,提升林草科研硬件水平。一是努力銜接省、市、縣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國家林草局《關于加強重點林草建設工程科技支撐指導意見》中規定的以安排不低于林草重點工程投資3%的標準安排工程科技專項經費,支持林草科研和技術推廣。二是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林草科研項目資金,林草科研機構要緊盯林草科研實際需求,瞄準國家、省、市項目投資導向,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林草技術推廣項目資金,實現以項目推廣帶動技術研究,以技術研究促進林草科技發展。三是強化林業草原科研和推廣硬件建設,按步驟、有計劃地購置硬件設備,改善辦公條件,規范科研試驗示范基地建設,提高科研創新能力。四是加強林草科技融合,林業科技發展和草原科技發展要相互融合,在項目研究中要逐步實現體系化、系統化、協同化研究模式,做到林草科技發展遠景目標與年度任務融合、科技推廣與鄉村振興目標融合、生態建設與林草產業發展融合,不以單個項目為中心單打獨斗,實現林草科技研究、推廣、轉化集成發展,不斷提升林草科技成果轉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