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連飛

建設中的青戈江大橋
蕪黃高速作為安徽省“四縱八橫”高速公路規劃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將結束涇縣、旌德兩縣不通高速的歷史,對支撐皖南發展全域旅游,促進安徽區域協調發展、融入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在安徽南部的崇山峻嶺間,一場“縣縣通高速”的建設攻堅戰鏖戰正酣。
雨后初霽,陽光穿透云層,灑在蕪黃高速施工沿線的深溝巨壑,峰嶺間飄著輕紗般的薄霧。乘車在蕪黃高速貫通的便道上穿行,猶如坐在過山車里一般。一抬頭,陡峭的山峰橫在面前;一轉眼,又隨著山勢急轉而下。看著這陣勢,不禁讓人腿肚發抖!然而,車窗外時而閃過的“保質量 講安全 快馬再揚鞭”“全體動員拼搏大干120天”等標語,又時刻提醒著大家:這是安徽省“縣縣通高速”的決戰之地。置身其中,筆者不禁對安徽高速建設者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拼搏精神有了切身的感悟——能在這樣的地方開出路來,真是不易!
安徽省蕪湖至黃山高速繁昌至黃山譚家橋段(以下簡稱“蕪黃高速”)是安徽省高速公路規劃網“五縱九橫”中“縱二”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起自蕪湖市繁昌縣,接已建的蕪湖長江公路二橋和南沿江高速公路,經蕪湖市繁昌縣、南陵縣,宣城市的涇縣、旌德縣,終于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接已建的G3京臺高速,全長116.122公里。這條高速建成后將串聯長江沿線、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對支撐皖南發展全域旅游,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底,蕪黃高速被列入安徽省“縣縣通高速”攻堅項目,計劃2021年底建成通車,屆時將實現徐州至福州高速全線貫通,同時結束安徽省涇縣、旌德兩縣不通高速的歷史,安徽也將就此實現“縣縣通高速”。
上午9點,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蕪黃高速項目辦總工程師、工程部部長袁助從涇縣項目辦駐地趕到了蕪湖市南陵縣家發鎮石峰村——項目第一標段施工所在地。
“儲經理,現在現場有多少臺設備?”一見面,袁助便向正在現場忙碌的項目經理儲成久發問。“現場有挖掘機35臺,還有6臺正在趕來的路上,”儲經理一邊說著,一邊調出機械、人員臺賬。儲經理30多歲,精明干練,說話干凈利索。
據儲成久介紹,項目第一標段有土方工程量100萬立方米,原計劃設置2個土方隊,用人30至40人,計劃工期為1年,為了搶工期,現將土方隊設置為5個,用人增加到100多人,“如今正在全力以赴向目標沖刺,項目辦也駐派了‘蹲點幫扶’人員,只要一個電話,他們隨時趕到,一般2個小時之內,問題就會得到答復,確實很高效。”儲經理說。清點完機械、人員,袁助又和儲成久向下一個施工點走去。
“我們學史力行,為群眾辦實事,就要提質增效把路修好,盡快結束涇縣、旌德兩縣不通高速的歷史,助推鄉村振興。”蕪黃高速項目辦黨支部書記馬祖橋介紹說。項目辦黨支部牽頭全線參建單位黨組織,把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舉措。
“大家晚上9點左右回到項目駐地,不管多累,都要碰個頭,相互簡短通報一下情況,只有把現場的情況摸清、摸透,才便于推動下一步工作。”馬祖橋介紹說。
“跟以往的施工方式相比,我們將流水作業改變為平行作業,現在日均投入施工人員7000余人,主要施工設備2600余臺套,無論是人員還是設備,都比常規施工投入增加約一倍,真正實現了規模化施工。”中鐵隧道局集團蕪黃高速公路五標段項目書記王云強說。
蕪黃高速建設團隊平均年齡39歲,在這場攻堅戰中,他們將五四火種埋于心、交通強國夢筑在胸、縣縣通攻堅任務擔上肩,干出了蕪黃建設好成績:防疫、抗洪戰告捷;實現全省在建工程率先復工;水災15天后全線復工、滿產;全線30多座隧道提前3個月貫通。青年建設者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團的國企擔當,為“六穩”“六保”做出應有貢獻。
2020年,皖南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強降雨侵襲,降雨來臨前,青年建設者們主動申請常駐項目,手機24小時開機待命;在洪水肆虐皖南大地之時,他們沒有退縮,迅速趕赴徽水河、青弋江等施工現場及一線工人宿舍區,根據現場受災程度指揮施工人員、設備撤離,將損失降到最低;災后立即深入受災工點研究恢復方案,僅用15天就實現了全線復工、滿產。
“自下達‘縣縣通高速’攻堅任務后,晚上11點之前的項目辦都燈火通明。”今年是蕪黃高速項目的決勝之年,項目辦全體人員主動減少休息時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項目建設中。白天看工地,晚上開會整理資料,是蕪黃高速建設者的工作常態。“連續2個月回不了家都很正常,大家開玩笑地說,每天多干一倍的工作,相當于把一年變成了兩年。”馬祖橋動情地說。
在蕪黃高速項目施工現場,時常可見一輛輛插著紅旗的現場巡查車駛過。“這是我們的安全巡查車,也是應急救援車,項目攻堅時期,施工隊伍多,越是大干,越要安全!”項目辦安全部部長陶介紹說。
夜間施工現場,燈火通明,安全員、監理員各在其位,及時安排施工人員輪班休息。項目部食堂里也是亮如白晝,后勤保障人員將剛出鍋的包子、蒸餃送往施工一線。“工人是攻堅提效的根本,我們既抓安全管理培訓,也不忘貼心關懷,大家的干勁更足了。”陶說。
蕪黃高速項目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思想意識抓安全,將安全培訓落到實處,“安全管理的最終落腳點在工人,只有提高工人的安全知識水平及技能,才能保障生產安全。”項目部把能力強、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安全部門,并提高安全員的重要性,讓安全員在管理鏈條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夜間仍在施工的建設者
安全員定期深入作業班組,與工人談心交流,切實了解施工安全現狀,及時解決安全問題。將施工現狀通過“班前會1+1”“工序安全報驗”及時上傳至QQ群接受監督檢查,并建立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手機App、夜間施工申請等信息化安全管控方式,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目前項目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可控,未發生一起安全生產事故。
“安徽精度”建設品牌是安徽交通建設者在工程建設中逐步總結形成的,它代表著“勇于創新的挑戰精神,精益求精的嚴謹態度,操作行為嚴于規程、質量指標高于標準”的執著追求。
在項目十標段標準化的預制工廠內,項目技術負責人楊陽正和技術人員們研究一項新的技術發明,“我們正在研發一種螺母,只要螺桿螺栓臨近安全數值,螺母就會閃光報警,這樣就能大幅增加吊桿的安全系數。”楊陽介紹說。
在隧道施工深處,一種看似不起眼的初支錨桿機,卻能實現角度自調節、輕巧便攜帶,較傳統工效提高25%以上。在高墩柱施工處設置的定型化安全爬梯入口,配備了語音提示標示牌,只要有工人經過標示牌,通過紅外感應,標示牌便會向施工人員播報相應的高處作業安全提示語音。采用預制臺座處配電布置,從分配電箱引出用電線路預埋至臺座中,在預制梁臺座兩端設置配電箱,電動工具用電時只需連接至臺座端頭的配電箱即可,避免了較多設備用電時電線交錯和拖地布設。
“‘安徽精度’在這里有了延伸,特別是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了較大的完善。目前,施工全線專項施工方案編制完成612個、內審完成559個、外部評審完成62個。”袁助介紹說。
僅就隧道施工來說,項目從小處、細處著眼,重點針對環境保護和工藝的提升,實施了工藝微改進、設備微改造、工法微提升等多項措施。目前,獲中國公路學會工法1項,QC小組獲質管協會全國獎1項、省級獎4項。
經檢測,蕪黃高速項目橋梁工程鋼筋保護層合格率達91.9%,下部結構、梁板預制精細化達標考核平均得分大于90分,混凝土工程強度合格率100%,路用產品外委檢測合格率達100%。
蕪黃高速項目的混凝土拌和站,因為加裝了特殊設計的防塵設備,即使在全負荷施工狀態下,也可保證周邊綠水翠竹少受灰塵“侵擾”。
“我們要像愛護自己的家園一樣,愛護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項建設工程都是我們的作品,一定要經得住時間和人民的考驗,只能給當地環境‘錦上添花’,不能留下遺憾。”項目九標段總工程師趙偉說。
據了解,蕪黃高速全線18座隧道、左右線約41公里,共70個洞口無一例外地執行隧道洞口開挖許可、簽證制度,全部洞口均由業主、監理、設計、施工四方現場確認開挖線等“三線”后方可開挖,落實了零開挖理念。同時,面對不具備洞外施工條件的隧道,采用洞內出洞方式,避免了山體大開挖、減少對山林樹木砍伐等情況,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洞口的原有生態。
“因為這里是皖南旅游核心地區,建設初期確實擔心施工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通過對周邊環境進行長時間的監測發現,多項指標都是令我們感到開心、滿意的。”涇縣環保局負責人說。
同樣感到開心的,還有家發鎮從事苗木批發的老郝,“你們把路修好了,我們的苗木就能運到全國各地去了,那時候‘家發鎮’就真正變成‘發家鎮’了!”老郝開心地說。
涇縣,桃花潭,一首詩,傳唱千年。而今,桃花潭水泛起漣漪,正在記載著蕪黃高速建設者們——新時代交通建設者的代表,在建設交通強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迎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