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 琨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0)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城鎮化率從13.7%提高到2019年的70.60%,從統計數據分析,江蘇城鎮化水平遠高于全國60.60%的平均水平,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表明江蘇經歷了由蘇南鄉鎮工業驅動小城鎮快速發展、以開發區建設和外向型經濟驅動的大中城市快速發展階段后,發展城鎮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從實際發展水平和城鄉居民的實際感受看,江蘇城鎮化質量尚有進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間;且江蘇三大區域城鎮化發展水平不平衡,呈明顯的南北梯度排列,蘇南超過77%,蘇中接近68%,蘇北在64%左右,從13個省轄市看,城鎮化水平最高的南京與最低的宿遷,兩者城鎮化率相差近30個百分點。因此,在城鄉統籌與區域一體化發展階段,蘇北、蘇中尤其是蘇北,未來提升空間更大,將是江蘇繼續提高整體城鎮化水平的主要動力。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將成為江蘇深化改革、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江蘇城鄉規劃建設與管理面臨著嚴峻挑戰與考驗。
本文釆用熵值法對江蘇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模型構建,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第一步,標準化處理。具體計算公式為:

其中,Uij是指第i個城市第j個新型城鎮化的數值,Uij是標準化處理后的新型城鎮化指標值,maxU和minU分別是指當年各城市指標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其中,i=l,2,…m;j=l,2,…n)。
第二步,移項,消除負值:

第三步,計算第i城市第j個新型城鎮化指標的比重U?:

第四步,計算第j個新型城鎮化指標的熵值eij和變異系數gij:

第五步,計算第j個新型城鎮化指標的權重:

最后,得出新型城鎮化綜合指標指數Urban Index:

根據以上計算步驟,可得出江蘇13個地級市的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指標數值越高,則表示該城市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越高。
本文從2015—2019年《江蘇統計年鑒》和13個省轄市(示范區)的《統計年鑒》選取2015—2019年5年間江蘇省13個省轄市(示范區)17個指標來衡量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
文章選取了4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運用熵權法賦予權重,構建了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內容分別對江蘇省2015—2019年13 個省轄市(示范區)4個一級指標和17個二級指標的數據進行相關處理,計算出每年各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在此基礎上測算江蘇省13個省轄市新型城鎮化綜合水平得分并進行排名,如表3所示。

表2 2018年江蘇省新型城鎮化發展水平各指標賦權表

表3 2015—2019年江蘇省13個省轄市新型城鎮化綜合得分及排名
江蘇省城鎮化水平的空間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從三大地區看,以蘇州無錫常州為代表的蘇南地區城鎮化整體水平集中,而以揚州泰州為代表的蘇中地區城鎮化水平在江蘇省居中,蘇北地區城鎮化水平較為落后。這就需要實施差別化的城鎮化發展戰略,總體設計方案為:蘇南地區適宜建成城市—城鎮—鄉村的三元化格局,人口就地轉移,形成新的城鄉一體化城市群;蘇中地區發展新型城鎮化,必須與產業發展同步,走產城融合之路。推進產業集中區建設并引導產業集聚,創造就業機會,積極吸引本地農業轉移人口,同時加快融入滬寧線長三角核心地區;蘇北地區則依然需要提升城鎮化發展速度,強化人口向城鎮軸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帶動區域發展。
從不同級別的城鎮功能看,應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優先發展中小城市,積極建設小城鎮,分別闡述如下:
3.2.1 提升大城市綜合功能,合理控制人口規模
南京、蘇州、徐州作為三大都市圈的特大城市,首先應強化南京作為江蘇省會城市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發揮三大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本要素的集聚功能,不斷提升其現代化、國際化水平。同時,要合理控制人口規模,適當疏散中心城區經濟功能,推進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外轉移,加強與周邊城鎮基礎配套共享。培育形成通勤高效、一體發展的都市圈,以進一步發揮中心城市的主導作用,增強其凝聚力和影響力。
3.2.2 重點發展中小城市,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目前,中小城市應當成為江蘇省城市化發展的排頭兵,首選發展潛力大、資源承載力強的中小城市,積極承接大城市的產業轉移,并且依托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各級政府應加強中小城市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公共資源配置向中小城市和縣城傾斜,引導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在中小城市合理布局,積極推動優質教育和醫療機構在中小城市設立分支機構。
3.2.3 分類建設特色小城鎮,努力改善人居環境
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江蘇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迫切需求,應加快撤鄉并鎮的步伐,并且凸顯小城鎮的重要節點地位,因為小城鎮是城鎮體系中連接城市和農村的關鍵紐帶。鼓勵條件較好的小城鎮借助大城市的輻射力,有效分散大城市的社會經濟功能,分擔人口和公共服務壓力,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小城鎮的扶持力度,改善人居環境,規劃必要的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讓小城鎮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使其逐步成為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同時,要根據區域經濟與文化的歷史傳統、區位優勢和發展基礎,重點規劃各具特色的中心鎮,比如旅游小鎮、金融小鎮、康養小鎮、互聯網小鎮等,增強產業發展能力和交通樞紐功能,以此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樣板和突破口。
新型城鎮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其必將成為未來江蘇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城鎮化建設的質量高低直接關系到經濟社會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當前江蘇城鎮化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為上的原則,調整優化城鄉區域結構,提升完善城鎮功能,促進江蘇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