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每逢新學期開學,不少班主任都為重新排座位而煩惱。擔心孩子看不清黑板、難以得到老師的關注,害怕與淘氣不愛學習的孩子同桌……種種擔憂的背后,折射出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度焦慮。一直以來,在不少家長心中都有一套“座位理論”——“前排中間座位是學霸專屬”“在班級的座位決定了以后在社會的位置”……
“中間、靠前,第一排除外”被譽為大多數家長們心中的“黃金座位”,并與學霸聯系起來,而后面兩排則是“學渣俱樂部”。不少家長為了給孩子爭取個好座位,不遺余力地去找老師申請。每逢開學之際,老師都要遭遇一次“排座位大考”,讓人啼笑皆非。
所謂的“黃金座位”,其實是一些家長錯誤的心理暗示,“座位焦慮”折射出了錯誤的教育理念。
走進校園,孩子們最迫切的任務在于適應學校的集體生活,遵守校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的養成,固然需要外力幫助,但更在于內心的自覺自律。指望用“黃金座位”來培養出品學兼優的學生,不啻異想天開。
“黃金座位”牽動家長的神經,他們用各種理由為孩子要“好座位”,如果愿望沒有達到,便對老師、學校產生負面看法,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思想,會不由自主地傳遞給孩子。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行舉止始終會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所謂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便是這個道理。
安排座位不僅要注重公平,也要兼顧效率和情理。諸多事實說明,所謂“學霸學渣座位理論”根本不成立,學生的學習更多取決于自我學習習慣、專注力,家長與其挖空心思爭搶“黃金座位”,不如腳踏實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此外,家長信任、支持老師,孩子也會用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看待校園生活。家長若每次都大包大攬,極力為孩子爭取特殊的關照,一旦脫離了這種庇護,孩子就猶如溫室的花朵,會將自身的不順和困境歸咎于外力而自怨自艾。反之,小學階段,就為孩子夯實視野開闊、團結友愛、自信自律的基礎,無論他坐在何處,相信都會發出璞玉的光芒。
人生就是一次長途旅行,要經過無數車站,也會接近無數座位,過于看重座位或者外部環境、硬件的價值,而不注意內心修養的提升,可能會受目力與心靈的局限,顧此失彼,忽略掉窗外的風景。現代教育中的“黃金座位”究竟在哪里,其實值得每一位家長反復思量。
(摘自《羊城晚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