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處于珠三角經濟圈,毗鄰桂林、柳州、南寧三大機場,交通便利,是甘蔗種植面積較大的地區,甘蔗種植面積約7.5萬hm2,其中“雙高”基地面積4.8 hm2,2019/2020年榨季進廠糖料蔗722.2萬t。2019年,甘蔗太陽能殺蟲燈安裝200臺,2020年安裝660臺,累計860臺,每臺防控面積2.7 hm2,2019年防控面積533.3 hm2,2020年防控面積2 293.3 hm2。甘蔗作為蔗糖制作的主要原材料,其實際種植產量和質量同樣會影響到食品加工質量。加強對甘蔗種植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控是非常重要的,但傳統化學藥物防治措施的實施不可避免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需不斷引入完善綠色防控技術,提升甘蔗種植質量。
1甘蔗病蟲害防治效果分析
2018年,興賓區甘蔗病蟲害防治中赤眼蜂防控總結示范區每公頃減少化學防治次數30次,節約農藥開支450~600元,節省人工750~900元,增產甘蔗約1萬kg,每公頃綜合節本增收約5 100~5 400元。就生態效益來看,該項目推廣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和害蟲性誘監控技術,可減少農藥使用量和次數,提高了甘蔗含糖量及品質,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利用螟黃赤眼蜂寄生螟蟲卵的方式,減少螟蟲卵孵化,降低螟蟲羽化率,進而減少螟蟲數量和降低螟蟲危害。害蟲性誘監控技術主要利用人工合成雌蟲激素誘集雄成蟲并集中殺死,減少雌雄成蟲交配概率及田間著卵量,從而控制害蟲群體數量。隨著相關防控技術的推廣,蔗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就社會效益來看,該甘蔗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輻射區面積914.7 hm2,每公頃減少化學防治次數450次,節約農藥開支450~ 600元,節省人工750~900元,增產甘蔗約4 695 kg,每公頃綜合節本增收約2 250~2 550元。從本示范與推廣項目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看,示范效果顯著。
2019年興賓區甘蔗病蟲害防治中赤眼蜂防控總結示范區每公頃減少化學防治次數30~45次,示范區比常規防治區農藥使用量減少30.6%,節約農藥開支300~450元,節省人工750~1 125元,理論每公頃增產甘蔗3.2萬kg。相比常規化學防治對照區,每公頃理論綜合節本增收約1.5萬~1.6萬元。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利用螟黃赤眼蜂寄生螟蟲卵的方式,減少螟蟲卵孵化量,降低螟蟲羽化率,進而減少螟蟲數量和降低螟蟲危害。蔗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項目實施推廣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次數,提高甘蔗產品品質,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就社會效益分析來看,通過項目實施大力宣傳農藥減量增效,甘蔗病蟲害綠色防控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技術,對推進來賓市興賓區甘蔗生產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1]。
2020年興賓區甘蔗病蟲害防治中赤眼蜂防控總結根據每公頃產=11.751×莖徑2×(株高-30)×有效莖數/1 000公式計算,放蜂區平均9.98萬kg/hm2,常規防治區9.3萬kg/hm2,平均每公頃增產6 645 kg,按照糖料蔗500元/1 000 kg計算,平均每公頃增收3 322.5元。項目示范區每公頃,共增收3 322.5萬元。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利用螟黃赤眼蜂寄生螟蟲卵的方式,減少螟蟲卵孵化,降低螟蟲羽化率,進而減少螟蟲數量和降低螟蟲危害。示范區農藥使用量比常規防治區減少1/3,即33.3%。蔗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項目實施推廣赤眼蜂生物防治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和次數,提高甘蔗產品品質,促進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生態農業建設,有效地保護和改善了生態環境。另外,項目區舉辦了技術培訓班1期,培訓人員67人次。通過項目實施大力宣傳農藥減量增效甘蔗病蟲害綠色防控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蟲技術,對推進興賓區甘蔗生產農藥減量控害工作具有重大意義。項目示范區服務對象滿意度達95.6%。
2甘蔗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前景分析
綠色防控技術在甘蔗種植管理中的應用與傳統病蟲害防治方式相比具有更為顯著的推廣優勢,通過對該項防控技術的優化和推廣能夠有效提升甘蔗質量和產量,且綠色防控技術還具備成本低廉、方式多樣等優勢,實際作用時間較長,能夠提升甘蔗種植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在未來的甘蔗病蟲害綠色防控管理中,需不斷優化防控技術,提升農民對防控技術的掌握程度,更為精準的實現對于各類病蟲害的預測。
綜上所述,就當前甘蔗種植管理中各類病蟲害的防治仍然難以完全擺脫化學防治技術,隨著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需加強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滿足未來農業發展要求,加強對于綠色防控技術的重視及推廣,不斷優化各項防控措施,提升防控質量,提升甘蔗種植產量、質量及經濟效益,加快農業生產的零污染排放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波.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9,39(1):142-143.
[2]倉曉燕,張榮躍,尹炯,等.我國蔗區草地貪夜蛾發生動態監測與防控措施[J].中國糖料,2019,41(3):77-80.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興賓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