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春
【摘? 要】“扎根”課堂的小學數學復習課,應以尋“根”,以材理標為出發點,通過扎“根”,以故推新;生“根”,以理促聯;悟“根”,以思引拓等有效的策略,讓復習深度發生。
【關鍵詞】深度復習;數學概念;鞏固練習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1-0066-02
"Rooted" in the Classroom, "review" in Depth
(Office of Education Commission, Chendai Town,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WU Xiuchun
【Abstract】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review class in the "rooted" classroom should be based on finding the "root" and taking the standard of aptitud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rooting, we will promote the new through the reason; grow the "root" and promot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reason; enlightenment" "Root",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thinking, introducing and expanding, to let the depth of review happen.
【Keywords】In-depth review; Mathematical concepts; Consolidation exercises
新授課好上,練習課不好上,復習課最難上。復習課難在哪?難在不但要溫故,而且要知新。因此,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基于教材、“扎根”課堂,引領學生有效查漏補缺,溫故而知新。“扎根”課堂的復習課又該是什么樣的?
一、尋“根”,研材厘標
復習課有一個很顯著的功能,那就是對所學知識的溝通和整理。梳理知識就應該明確復習知識的“根”是什么?復習之“根”在哪里?其實,“根”源于學生、源于教材。因此,探尋復習課之“根”應從研讀教材起步。研讀復習課教材時,教師需要從整體上研讀教材,對教材有一個深度的解讀,厘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脈絡結構,明確教學內容的“前聯”與“后孕”,認真分析它的編排結構,這樣才能把握復習之“根”,明確復習的目標,明晰復習內容。例如,五年級上冊《“分數意義”的整理與復習》一課,對分數安排了兩個階段的學習,第一階段是在三年級下冊,主要以直觀模型為主,借助直觀操作,初步認識分數。本單元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將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概括出分數的意義,從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等方面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而學習并理解與分數相關的基本概念。通過分析教材,知道整理的知識點: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分數與除法關系、真分數、假分數、約分、通分、分數的基本性質等,在梳理前就要思考這樣的幾個問題:這些知識點的核心是什么?它們知識之“根”是誰?圍繞這個“根”如何溝通梳理呢?厘清這些思考,在教學時,教師應緊緊把握住知識之“根”——分數的意義,以大問題“分數有用嗎?”和小問題“你想到哪些知識?”“你想怎樣分類?”驅動學生思考,借助簡約素材:三個分數展開復習。通過研讀教材、尋根探究的歷程,復習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扎“根”,以故推新
(一)梳理
結構性強是數學的學科特點,小學數學的概念是分散出現的,每個階段都要先讓學生對所學過的概念進行一次自我歸類、整理,找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厘清知識之間的脈絡,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系統化,通過復習把零散的知理識進行整理、歸類,使無序、分散的知識變得系統,使所學知識形成一個體系。如,教學《立體圖形體積整理與復習》時,可先讓學生課前自己梳理,而后教師可以這樣說:課前老師已經讓你們對立體圖形體積的相關知識先自己進行了整理,我收集了幾位同學整理的作品,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是怎么梳理的。大家發現了嗎?他們都是從哪幾個方面進行整理的呢?進而引導學生從立體圖形體積公式、體積的推導過程和運用分類幾個方面進行梳理。同時,復習時,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獨立自主地思考,回憶復習內容涉及的各個知識點之后,再引導學生討論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歸納編織,合理構建,促使學生形成思維導圖,使學生對本單元知識點能夠形成知識網絡,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二)提升
復習課不但要鞏固舊知,還要在舊知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如,在學習《“運算律”整理與復習》一課時,學生容易混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兩者外在“形式”上非常相同,但內在意義卻相去甚遠。在復習中,教師可以借助一個話題:乘法結合律與乘法分配律一樣嗎?你們怎么區別?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25×44讓學生簡算,再展示兩種不同方法:(25×4)×11和25×(40+4)=25×40+25×4,比較它們算法的不同,通過話題與實例引導學生將兩個運算律進行深度的對比辨析,由一次的“深入比較”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學生對兩個運算律將理解得更深刻。同時,解決同一算式運用不同的運算律進行計算,體現策略多樣化,提升學生思維的活躍度。
(三)拓展
特級教師閆學曾經說過:“好課是一道芬芳、 幽遠的茶。”那么,拓展則是飄向大千世界的那道芬芳。如,《立體圖形體積整理與復習》這一課出現兩次知識拓展,第一次拓展:從長方體、正方體與圓柱體積走向三棱柱的體積,歸納出柱體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通過三棱柱到四、五等棱柱的漸變回歸到圓柱,溝通知識的聯結,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第二次拓展:從三棱錐逐步變化到圓錐,歸納出所有的錐體體積都等于1/3的底面積乘高。這兩次的拓展都是從已知拓展到新知,有效實現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這樣學生的學習是深度的。
三、生“根”,以理促聯
“基礎知識貴在求聯,基本技能貴在求通”,鄭毓信教授的這句話道出了復習課 “串點成線”的核心目標。那么,又如何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書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網絡的重新建構呢? 這需要教師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知識網,讓學生經歷梳理之后達到觸類旁通,促進知識與方法的聯結生長,這樣復習自然就生根發芽。
例如,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整理與復習》一課時,教師在對三位數乘兩位數進行了整理復習后,讓學生回顧猜想:未來還會學習什么整數乘法?有的學生說三位數乘四位數等,然后教師借助課件引導學生回頭看,回顧已經學習了一位數乘一位數,再接著兩位數乘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今天是三位數乘兩位數。接著繼續追問:以后我們小學階段乃至中學階段都不再學習整數的乘法,你猜為什么?學生一方面猜測方法相同,另一方面猜測以后將要學習學習小數乘法、分數乘法。說完后教師讓學生嘗試計算:345×123應該怎樣算……教師讓知識與方法建立聯系,從而將學生所學知識串聯起來,在聯系中讓知識理解和思維張力協同生長,讓復習課“生根發芽”充滿“生長”的力量!
四、悟“根”,以思引新
復習課不但要梳理知識,還需要對整個復習的歷程進行反思,分享經驗,特別需要拓展延伸知識,拓寬數學視野,讓復習從課堂走向課外,把復習引向遠方和未來。如,在教學《“倍數與因數”的整理與復習》一課時,在課后教師不妨嘗試提出這樣的話題:復習課,有用嗎?“倍數與因數”這節課,我們是怎樣整理的?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還有什么困惑呢?同時,呈現知識樹圖,進行有效的拓展延伸:數學知識就像一粒粒珠子,只有把它們串聯起來,我們學的知識才不會丟失。今天我們把倍數與因數整理成一棵知識樹,想一想這棵知識樹還會長出什么知識來呢?在學生反思后,進行小結:這單元是以后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約分、通分以及分數四則運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總之,“扎根”課堂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復習課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針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再回顧和再認識,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歸納、梳理、拓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深入把握數學本質、啟發數學思考,不斷地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林煥好.深度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策略初探[J].小學數學教師,2016(11).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