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飛魚


據有關部門調查估計,目前在秦嶺山脈里,大約生活有39個野生金絲猴群,數量約5000只,它們算得上是僅次于國寶大熊貓的明星物種
在人臉識別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研究人員已經開始將這一技術擴展到動物研究中。日前,西北大學的金絲猴研究團隊首次開發出動物個體識別系統——Tri-AI,實現了對猴子的面部檢測、識別和跟蹤。這對于金絲猴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那么,這一系統是如何對猴子面孔進行識別的呢?
打個通俗的比方:假設一個人從來沒有見過芒果,也不知道芒果有桂七芒、金煌芒、貴妃芒、紅象牙芒等品種,有一天我們把很多種芒果混合在一起擺在這個人面前,讓他將這些芒果分類放好,這個人肯定會一臉迷茫。但要是這個人見過、吃過足夠多品種的芒果,他肯定就能分辨出各種芒果的異同。
同樣的道理,對沒有經過“訓練”的Tri-AI系統來說,識別猴臉可真是太難了。因此,科學家們需要給它提供數量足夠多、足夠清晰的猴臉數據。但野外環境復雜,猴子也不會乖乖地對著鏡頭說“茄子”,這給猴臉數據搜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不過我國科學家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惡劣環境下搜集猴臉數據,淘汰了不計其數的樣本,最終成功地給Tri-AI系統“投喂”了包括41種靈長類動物的102399份圖像資料,并將這些數據慷慨地分享給了全世界。
Tri-AI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多個類群的不同物種,還可以處理彩色圖像和灰度圖像,因此,無論是白天還是夜間的照片,都能夠進行無礙觀測與識別,滿足研究者的需求。
建立好數據庫之后,Tri-AI系統還需要兩個步驟才能識別猴臉——目標檢測和對象識別。
目標檢測主要是確定視野框內,哪一區域有猴臉、哪一區域沒有猴臉。經過目標檢測算法Faster RCNN檢測后,方框標記的區域就是“猴臉所在區域”,框內的區域會被標記為1,框外標記為0。
但是,如果猴子不是面對鏡頭,比如側著臉或者低著頭時,系統是識別不到的。這就跟咱們戴著口罩時不能進行人臉識別是一個道理。
這一步驟主要是確認上一步檢測到的猴子的編號或者名字。系統將第一步獲得的面部數據與數據庫對比,如果有匹配的,則直接給出其識別號或名字;如果沒有找到數據庫中匹配的圖像,則會將其標記為新個體,并賦予它新的編號或名字,如“3號猴子”“7號猴子”“新的猴子”。
經過科研人員艱辛的數據收集和精心的模型調優,最終得到的猴臉識別系統Tri-AI,可以在1秒內識別31張圖片,而且識別準確率高達94.11%。
針對動物的面部識別除了能夠應用于金絲猴研究,還能夠用于優化畜牧業。例如,將牧場的動物進行編號,幫助養殖戶檢測每個動物的健康狀況,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另外,動物面部識別還能應用于野生動物保護和科普。
由于起步較晚,動物面部識別領域目前仍存在很多待突破的難點,如數據的采集。一些野生動物活動范圍隱蔽,很難捕捉到有效圖像;同一物種的動物,無論面部還是身體部位,差異并不是很大,也給AI識別系統帶來極大挑戰。但從現有研究來看,無論是應用于科學研究、畜牧業還是野生動物保護和科普,動物面部識別在未來都大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