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荷蘭《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期刊上登載了一篇論文稱,每年有超過5000噸的太空塵埃落在地球上。這是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南極康宏站附近進行了長達20年的外星粒子收集活動獲得的結果。
研究者推測,這些宇宙微塵主要是木星族彗星的碎片,也有少部分來自小行星。一部分顆粒在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就完全氣化,而另一些則“幸存”下來,落到地球上變成“微隕石”。這些細小的隕石顆粒通常只有幾十至幾百微米。
研究者通過在南極大陸的冰穹C采集積雪,將其融化并過濾,找出其中的微隕石顆粒進行觀察。在冰穹C,地球地面灰塵濃度非常低,降雪量少而穩定,因此很適合進行微隕石研究。
日前,美國杜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亞倫·富蘭克林帶領其團隊,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可回收的印刷電子產品。這種完全可回收的全功能晶體管由3種碳基墨水制成——碳納米管、石墨烯,以及納米纖維素。
通過將打印出的晶體管浸入一系列水槽中,用聲波輕輕震動它們,并對產生的溶液進行離心,可依次回收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并且回收物能在相同的印刷過程中重復使用,平均回收率接近100%;納米纖維素則由木材制成,其與印刷紙均可被回收利用。
研究人員希望以此激發新一代可循環利用的電子產品的研發,以幫助解決日益增長的全球電子垃圾問題。
日前,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羅曼·瓦洛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描述了一種怪異的鯊魚,這種鯊魚被命名為Aquilolamna milarcae(綽號“美洲鯊魚”),它的化石遺骸是在墨西哥北部一家采石場被發現的。
由于這種鯊魚具有肥大、細長的胸鰭,所以研究人員暫時把它歸為鯖鮫目。據推測,這種鯊魚生活在9300萬年前,比普通鯊魚和蝠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魔鬼魚”)早出現3000萬年。這種鯊魚最顯著的特征是側面伸出的長而彎曲的鰭。展開后,兩側鰭尖距離近2米,可以與禿鷹的翼展相媲美。它寬大圓潤的頭部、長長的下顎和較小的牙齒暗示它可能是一個濾食者,從海水中吸入浮游生物。
研究者認為,這種鯊魚可能在6600萬年前大部分恐龍滅絕的那次滅絕事件中消失了。
日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科研人員在美國化學學會春季會議上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從波羅的海琥珀中提取了數十種化合物,其中包括松香酸、脫氫松香酸等20碳三環有機物。隨后的實驗表明,這些化合物對具有抗藥性的革蘭氏陽性細菌有抑菌作用。研究人員相信,松香酸及其衍生物未來或可開發成為新藥,以對抗抗藥性日漸增強的革蘭氏陽性菌。專家們還將從波羅的海琥珀樣本中提取的化合物與從日本金松樹脂提取的化合物進行了對比。日本金松是與已滅絕的、樹脂變成波羅的海琥珀的針葉樹親緣關系最近的現存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