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夢想而奮斗的日子是閃亮的。在百年圓夢的這個偉大時刻,讓我們回溯那些追夢的故事,讓我們去尋找讓夢想閃光的力量。
什么是全面小康?
“在吃飽的基礎上,要吃得更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糧食專家華澤田說。“小康社會應該是一種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法學家李林說。“除了物質的小康,還要有精神的小康,要讓我們的人民有信仰,要讓我們的人民有精神追求。”教育家朱永新說。“樸實得接地氣,你的生活得有質量和溫度。”藝術家高希希說。《小康》采訪的一百多位各行各業的杰出代表,對小康夢想有著不同的理解,也從不同側面勾勒出人們對全面小康有著更高的要求。
不要忘了,我們是從一窮二白起步的。
從人均800美元到人均10000美元,數字的變化背后,是人們對生活目標追求的變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為夢想而奮斗的日子是閃亮的,在百年圓夢的這個偉大時刻,讓我們回溯那些追夢的故事,去尋找那些讓夢想閃光的力量。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承載著人們對富裕殷實、安康生活的向往和期許,最初僅僅是擺脫辛苦勞作的生活。如果回顧一下數千年的農耕文化史,就會發現靠天吃飯是一件多么不靠譜的事情,自然界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危機感將人們牢牢地束縛在土地上。民以食為天,土地由此而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走什么樣的道路,才能擺脫從前的歷史路徑,才能創造新的理想社會?
一百年來,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革命的火種從農村點燃,將土地上的王權、霸權、黑權掀翻在地,使農民有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紅手印,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一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村,一個普普通通的北方小山村,從改良鹽堿地開始,再到創辦鄉鎮企業,直到開創文旅產業,70年來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賈家莊的法寶只有一個:就是在共產黨員的帶領下不停地試,不停地創新。剛剛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的廣東省紫南村黨委,在富起來之后如何組織鄉村建設,同樣是一個新課題。紫南村從亂到治,從一盤散沙到重新成為文明村、先進村的故事,其核心就在于有一個堅強的基層黨組織。一北一南的兩個鄉村,都能擺脫地理氣候資源的局限,而成就一個甚至周邊數十個鄉村的夢想,是偶然嗎?
答案不言而喻, 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一百年的歷程告訴我們,只有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才能創造出一個新世界,才能創造出一個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