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靖園

有一份約定接力百年。從成立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和社會理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結束了自1840年以來百余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贏得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從“一盤散沙”“文盲充斥”“民不聊生”的極端落后狀態開始,開啟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自主發展道路。
回顧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歷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探索和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迅速建立起地方各級人民政權,形成了從中央一直延伸到社會基層的人民政權組織體系,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基本框架,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在經濟方面,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推動中國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期。1949年的中國是一個經歷百年動蕩、百廢待興的極度貧困國家。僅三年,中國就完成了國民經濟恢復的艱巨任務,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高于歷史最高水平,并且穩定了財政,初步顯示了中國共產黨經濟治理的卓越能力。1978年中國GDP規模和人均GDP規模分別為3678.7億元和385元,經濟增長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80年同完成經濟恢復的1952年相比,全國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價計算,增長26倍多,達4100多億元。
在民生方面,基本建立了現代教育體系,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5.5%,基本普及小學教育;各項衛生指標大幅度提升,人均預期壽命從建國初的41歲上升到66歲,實現從顯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躍升。
在科技方面,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搞成了“兩彈一星”、核潛艇、雜交水稻、大型噴氣客機、鐵路機車、現代海船、微電子、衛星回收、計算機以及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大規模集成計算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復方蒿甲醚、人工合成胰島素等高科技成果。
在外交方面,新中國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印自衛反擊戰、抗美援越、珍寶島之戰、西沙收復戰等所有對外保衛戰爭,創造了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逐步實現與世界主要大國關系的緩和,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創造了條件。
“小康社會”最早是鄧小平同志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表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讓中國人民實現“小康之家”。
1984年,鄧小平同志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在21世紀頭20年,使我國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發展到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并明確要求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再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包括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
在20世紀末基本實現“小康”的情況下,黨的十八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補充和完善,首次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正式提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建設”與“建成”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義差別甚大,標志著我國開始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
此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總體部署,確認“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基本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召開,主題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現在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