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煦

千億產業。仁懷以打造千億級產業和培育千億級園區為目標,開展“白酒產業戰略重組和產業層次提升五年行動計劃”。
醇香的仁懷,今朝香更濃。“十三五”時期,貴州省仁懷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把加速發展、轉型升級作為主攻方向,堅持實施新型工業化、綠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旅游產業四輪驅動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勁動力。
走進茅臺鎮夜郎古酒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濃濃的酒香撲鼻而來,工人們正忙著上甑、摘酒、出甑,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位于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的夜郎古酒業有限公司擁有員工600多人,年產白酒5000噸,儲酒30000余噸,年銷售額達10億多元,是園區內規模較大的一家白酒生產企業。
截至目前,仁懷市有白酒企業1756家,其中規上企業80家,產值上億元的有11家。有白酒銷售企業1497家,年醬香白酒產能規模達50萬千升。白酒生產與銷售就業人員達15萬人以上。
此外,仁懷市有白酒注冊商標4328件,中國馳名商標8件,占全省白酒馳名商標14件的57.14%,擁有地理標志產品(貴州茅臺酒)1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仁懷醬香酒)1件。“仁懷醬香酒”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品牌價值達721.9億元,位列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榜首。
2020年1月至9月,仁懷市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687.92億元,同比增長3.1%。其中,白酒規模企業產值完成678.01億元,同比增長3.1%(茅臺集團完成產值632.88億元,同比增長3.1%;除茅臺集團外,2000萬元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產值45.13億元,同比增長3.7%)。
一組組數據的背后,展現出仁懷市白酒產業奮勇前進的身影。
過去5年,仁懷市調整產業發展戰略,通過實施重拳整治、兼并重組、深化合作、目標轉變、產業融合等一系列措施,最終找準了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以打造千億級產業和培育千億級園區為目標,以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精準制定白酒產業轉型升級方案,開展“白酒產業戰略重組和產業層次提升五年行動計劃”。
圍繞“培育千億產業、打造千億強市”發展目標,仁懷市堅定不移推進“千億產業”和“再造一個茅臺”發展戰略,著力開展品牌強市、兼并重組、園區升級、現代營銷“四大行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打造世界醬香白酒產業基地核心區”建設工程,不斷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推進新型工業化,仁懷市重點實施兼并重組、品牌強市、市場拓展、產業延伸“四大戰略”。引進娃哈哈、祥康等優強企業實施戰略重組,培育規模以上白酒企業90家、產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24家。目前擁有馳名商標7個、著名商標104個,擁有全省白酒十大品牌5個。積極引導茅臺、國臺、釣魚臺等知名酒類企業和金融機構進駐白酒交易中心發展“總部經濟”。
與此同時,圍繞白酒產業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對包裝、物流等配套產業技術改造、節能環保、創新研發、兩化融合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重點加大對骨干印刷包裝企業的扶持,推動白酒全產業鏈發展。
走進茅臺鎮,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園、紅軍橋、1915廣場等景點游人如織,這里濃厚的紅色文化、醬酒文化、鹽運文化深深吸引了各地游客。
近年來,仁懷市以酒為媒,以工業旅游為抓手,依托醬香白酒的品牌影響力和醬香文化的驅動力,以“大旅游”為發展理念,完善旅游設施,豐富旅游業態,壯大市場主體,打造精品旅游線路,建成了以茅臺為核心的世界名酒旅游帶和國內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實現“旅游+酒”的良性互動,推動了經濟多元化發展。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仁懷開始了新的探索。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應急廣播和廣電云戶戶用建設,做大做強文旅康養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2020年旅游綜合收入85億元,接待游客人數720萬人次。
赤水河在仁懷市境內干流長達95公里,是酒企和城區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保護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水質,是仁懷市打造世界醬香酒生產核心區、推動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工作。
“既要讓區域經濟發展,又要保護赤水河生態環境。”仁懷市委、市政府提出:赤水河生態環境保護要開改革先河,有效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難題,推動兩者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從2012年起,仁懷市出臺環境保護工作“一票否決”實施辦法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劃分規定等制度,劃定赤水河流域三類10條生態紅線,嚴把項目準入關。
仁懷市還與赤水河流域的昭通、瀘州、畢節等地建立聯動機制,通過跨區域流域聯動合力保護赤水河。
通過多年保護治理,仁懷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赤水河仁懷段水質常年優良,出入境斷面水質均符合國家標準且達到或優于功能區水質標準。
仁懷市是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然而貧困問題仍客觀存在,在遠離赤水河流域的其他邊遠鄉、鎮、村,仍面臨著自我發展能力差、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的情況,全市有建檔立卡貧困村60個、貧困戶17991戶66737人。
散布在深山里的貧困村落,塊塊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也是仁懷市過去5年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過去5年,仁懷市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50多億元,全面推進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991.83公里,建成農村“美麗鄉村”小康路3350公里,建成農村“組組通”公路967公里,完成農村“組組通”公路硬化全覆蓋;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有效保障28.98萬人安全飲水,其中包括貧困人口2.91萬人,全市集中式供水率達95%以上;大力實施農網升級改造和弱電區整治;完成新建擴容通訊基站1883個,實現4G網絡全覆蓋,行政村通寬帶率達100%。
對交通不便、山高地遠、發展環境較差的地區,仁懷市采取易地扶貧搬遷方法。建成1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624戶6445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和集鎮,其中貧困人口5147人。
仁懷市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委要求,精準選擇高粱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積極規劃“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和“1+4”扶貧產業,實施每個鄉鎮均建有1個以上1000畝農業示范園區、產業基地,發展蔬菜、精品水果、中藥材、茶葉4個特色產業,拓展生態家禽養殖,基本實現長短產業全覆蓋,以產業革命決戰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
面對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收入差距大等問題,仁懷市出臺政策,動員108個民營企業結對幫扶108個村(社區),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到村,帶領貧困村的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
為使貧困戶精準脫貧后不返貧,懷仁市龍首山糧油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2.28億元,通過流轉土地1200余畝建設“龍首山千畝葡萄園”項目,計劃分3年建設。目前,一期建設已完成,帶動貧困戶每戶增收1500余元。項目全部建成后,產值可達2.8億元,實現利稅2100萬元,不僅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值,還可帶動300多戶農戶戶均增收3萬至5萬元,解決勞動就業100余人,為農民致富提供有力保障。
2018年,仁懷市實現全部貧困村出列;2019年,實現全員脫貧。酒都大地徹底告別絕對貧困。如今,仁懷市已經全面建成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未來,力爭把仁懷建設成為發展質量效益更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民群眾更加富裕、社會更加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昂首闊步邁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