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崔慧瑩 南方周末實習生 張瑾娜 吳幫樂 王書雅
南京祿口機場的“失守”,讓航空、港口的防控更加嚴密。封閉管理措施進一步細化、核酸檢測頻次被加密。
本輪疫情中,機場保潔員、棋牌室老年人被貼上令人唏噓的標簽:高危人群中的“死角”,對疫情進展了解不多,防護技能和防護意識不足,記不住自己的行程軌跡和密接人群,不太上網接收不到相關場所,車次的“緊急尋人”信息……
22天,1068例本土新冠感染者。傳播力超強的新冠變異毒株“Delta”,再次將中國拉回抗疫一線的盛夏戰場。
從2021年7月20日南京報告第一例新冠確診患者起,截至8月10日,上千名病例集中于揚州市(448例)、南京市(233例)、鄭州市(131例),疫情蔓延至17個省份,中高風險地區達234個,為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以來最多。
“多點發生、局部暴發”,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如是形容全國的疫情態勢。在8月5日的發布會上,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也談到,“多個不同來源的輸入病例導致本土疫情疊加,增加了整個疫情防控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從目前情況看,此輪疫情總體形勢可控。”賀青華認為,只要各地嚴格落實好各項防控措施,疫情在兩到三個潛伏期(4-6周)內就能基本得到控制。
截至8月11日,南京已經零新增病例,揚州尚未迎來拐點。回顧這20天的抗疫歷程,在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面對機場保潔員、景區游客、棋牌室老人、旅行團等病毒傳播鏈,如何通過流調、溯源、隔離等防疫手段,及時將病毒封鎖在更小的同心圓里,對管理者來說,都是“考驗如火,正在淬煉真金”。
近一年半的“抗疫時間”里,每一輪階段性勝利之后,針對抗疫疲態、新的病毒變異和疫苗接種的討論愈發激烈。
“大流行倦怠就像溫水煮青蛙,而Delta毒株也絕不會是最后一個新冠病毒變種。人類必須意識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就是無法回到疫情前的生活狀態了,傳統的公共衛生手段和疫苗等現代醫學技術需要并用,因為它們提供了雙重的保護。”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機場:第一道防線失守
波音777,392個座位,機齡4.8年。7月10日,從莫斯科起飛的CA910航班降落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彼時,沒有人意識到,這里會成為疫情風暴眼。
這是一趟已經熔斷十次的航班。落地10天以后,7月20日的機場定期核酸檢測中,9名機場保潔人員被排查出來,次日,CA910上的7名乘客被查出陽性,再次熔斷。
保潔員和本次航班的關系,在10天后被確認。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丁潔介紹,保潔員清掃CA910航班的機艙,因防護洗脫不規范被感染,又同時負責國內和國際航班的垃圾清運,感染后傳給機場的其他工作人員。
這10天,成為傳播蔓延的關鍵時期。流調顯示,7月25-27日,連續三天均有超過20例確診。在這個被定位為“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重要樞紐”的機場,航線通達國內78個主要城市,針尖兒般的漏洞吹出了碗口大的風。
密接人士并未第一時間被全部發現。根據流調數據,在祿口機場從事排澇工作的確診病例224號,7月25日晚協助同事值班時接觸確診病例,7月27日還騎車至超市購物。7月21-23日,也有機場保潔員工在照常上班。
7月28日,祿口機場宣布,正式對1657名機場關聯人員徹底落實核酸檢測與14天居家監測,機場所有員工與家屬被大巴車連夜轉運至集中隔離點。
8月3日,江蘇省衛健委副主任周明浩介紹,從確診患者人員結構看,機場工作人員占44%,包括保潔人員、地服人員等,密接占52%,機場旅客或經停史8人。
南方周末記者根據流調信息統計發現,疫情卷席了多個機場崗位,七成為保潔員。截至8月10日,祿口機場相關的101例確診人員中,共有69名機場/客艙保潔人員,13名地面服務和裝卸人員、19名空乘,機務人員和機場職工。
目前國內每周執行國際客運航班僅有230余班,為2019年的2.15%。面對全球日增的50萬病例,機場是第一道防線。這個夏天,病毒突破機場防線,感染高危人群,還出現在深圳、上海、海口。目前來看,尚未引發大規模傳播。
6月14日,深圳寶安機場,從南非約翰內斯堡飛來的CA868航班,關聯感染了一位作入境旅客流行病學調查的海關工作人員;8月2日,上海浦東機場,1名外航貨機服務人員,因在污染環境中解開防護服而感染;8月5日,海口美蘭機場通報,貨運搬運工林某某與俄羅斯入境的航班機艙搬運工曾有小于1米的近距離接觸,外籍搬運工未做好個人防護,不過原因還需研判。
基于機場處于防控最前線,民航局不斷更新《運輸航空公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2021年2月發布的第七版規定,國際、國內航班的服務保障人員不得混流,入境生活、醫用垃圾消毒后也需通過專用通道運輸運轉。從事冷鏈貨物操作和轉運的地面工作人員需每7日進行核酸檢測,其他人員核酸檢測頻次未有明確規定。
南京祿口機場的“失守”,讓航空、港口的防控更加嚴密。
“直接接觸航空旅客、貨物、航空器的一線工作人員,每隔1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國內航班保障人員按照每周2次,每次間隔2天以上的頻次開展核酸檢測。”8月4日,民航局飛標司副司長韓光祖在發布會上說。他同時談到,民航局將發布第八版指南,包括細化封閉管理措施、加密核酸檢測頻次、根據不同工種作業特點強化員工勞動保護等。
此前,南京通報病例的次日,7月21日晚,東部機場集團黨委會議就提出,關鍵崗位員工核酸檢測頻次從每周一檢改為三天一檢。
港口監管也在加嚴。8月6日,由交通運輸部印發的《港口及其一線人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七版)》中,進口冷鏈貨物裝卸工等港口高風險崗位人員,要集中住宿,封閉管理,每隔1天開展1次核酸檢測,其余一線作業人員可每周檢測2次,每次間隔2天以上。
機場轉機、病毒轉移
南京發布確診病例后的第三天,7月22日,關聯病例紛紛傳來,涉及廣東中山、遼寧沈陽、江蘇宿遷、安徽馬鞍山等地。這一日,第二個“疫情風暴眼”——湖南張家界的演出和往常一樣,熱鬧上演。
7月17日12:16,“入伏”第一天,從大連周水子機場飛來的MF8058次航班降落在南京祿口機場,即將前往張家界的兩對母女應該沒有意識到,在這段130分鐘時間的悠哉轉機中,新冠病毒也已經悄悄跟上。
在張家界游玩了幾天之后,7月22日,她們在晚6點-7點觀看了“魅力湘西”劇場演出。這是一場2800個座位的民族歌舞表演盛會,每天連演4場。“白天觀奇山秀水,晚上賞魅力湘西”是張家界旅游的一張名片。
“當晚大概有兩千多名觀眾,大家沒有間隔一個座位,都是挨著坐的。進劇場是要求大家佩戴口罩的,但無法保證游客全程佩戴口罩。”此前,“魅力湘西”工作人員曾這樣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下轉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