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經濟上的變化尤為明顯。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中國的民營經濟迅猛發展,短短幾十年就成為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同時,隨經濟發展涌現出的一大批民營企業家,也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在改革開放的視域下,以劉永好的創業歷程為例,將目光投注到民營企業家群體上,探究其創業成功、企業壯大的發展路徑,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解決當前民營經濟發展新難題,更好地促進民營經濟良性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民營企業家;創業路徑;劉永好
中圖分類號:F276.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18-0128-03
2018年12月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2018從都國際論壇”外方嘉賓時,曾高度評價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這一關鍵抉擇堪稱第二次革命。”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性決策,使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時代巨變。雖然改革的范圍涉及社會各個領域,但對經濟的影響最為深刻和鮮明,改經濟體制為以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使得中國的民營經濟實現了從零到有的突破,民營經濟力量從薄弱到強大,迅速發展為中國經濟強有力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持續為世界經濟的增長提供效能,貢獻力量。同時,一大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也在不斷壯大,其中就包括劉永好和他的新希望集團。劉永好作為當代民營企業家的楷模,創業初始能勇于抓住改革開放的時代機遇,從農業起家,到今天反哺農村,助力扶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他的成功值得我們深入地分析研究。以劉永好為例,探析改革開放視域下民營企業家的創業路徑,為民營經濟在當代的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范式。對展現改革開放成果,新時代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從工人到商人:緊隨政策而行
“是改革開放給了我新希望、新舞臺,讓我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的夢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作為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40年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希望。”[1]政策作為產業要素中的一環,在當代中國的民營企業發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定下了改革開放的基調,這股政策的東風吹進了劉永好的心里。1980年春節,劉永好的二哥劉永行在馬路邊擺起了修理電器的地攤,短短時間就收獲不菲。這讓劉永好的心思活了起來,兄弟三人決定發起第一次創業嘗試——興辦電子廠。但當時規定,“集體企業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時機的不成熟,讓劉氏兄弟的創業夢破碎了。“在改革開放初期,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條條框框,禁錮著我們的思想,約束著我們的行為,辦企比想象中要更加困難,資金、場地等問題成為辦電子工廠最大的‘攔路虎。”[2]直到今天,劉永好談到第一次創業失敗時還是不無感慨。
隨后,不甘心的劉永好又試著興辦養殖業、進軍飼料業。但在1990年前后,人民的思想還沒有得到解放,社會上關于“姓資姓社”的爭論還沒有定論。重重壓力之下,劉永好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表示要把企業交給政府,自己只做企業的管理者。但縣委書記的態度給了劉永好一劑強心針,他表示,雖然“姓資姓社”他也說不清,但在農村幫助農民致富,幫助農村搞發展,沒有什么大問題,悄悄干、不聲張,就不會有任何麻煩。就這樣,劉永好的企業被保留了下來。時間推移到了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后,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的地位終于得到了肯定。劉氏兄弟得到政策的支持后大展拳腳,借著這股春風,從建立良種場起家,最終成立了新希望集團。如今,新希望集團已然成為中國本土最大的飼料集團。
在劉永好的創業歷程中,緊跟政策顯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改革開放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對創業者來說也是一次空前的時代機遇。誰能以更好的姿態來適應社會,抓住機遇,誰就是成功者。劉永好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改革開放40年來,無數的民營企業家像劉永好一樣,抓住了這個時代給予的專屬機遇,打造自己的商業王國。任正非的華為、馬云的阿里巴巴等企業的成功也都得益于企業家對于政策的把握,響應如今國家自主創新的號召,迎來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又一個春天。當然,2019年末,美國對沒有核心技術研發自主權的中興進行制裁,也讓我們看到了隨著國際間貿易的復雜化,我國正在進行產業自主性和創新性升級,對民營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在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的今天仍然緊跟國家腳步,是當代民營企業家要解決好的問題。
二、扶農助農富農:以人民的需求為導向
“我是改革開放的第一批受益者,以后更要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從農村發家,在農業領域摸爬滾打,在劉永好的奮斗歷程中,“農”一直是他事業的核心。農村的建設、農業的發展一直是他事業的關注點,滿足農民的需要也成為他為之奮斗的目標。1982年,劉永好在四川成都農村創業,從養殖業起步,發展到成規模的飼料業,并最終建立新希望集團。一路摸爬滾打,脫身農村的劉永好一直關注新農村的建設,1994年國家頒布“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之時,劉永好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聯合了十幾位民營企業家,興辦了“光彩事業”。劉永好為“光彩事業”累計投入50億元,興辦了上百個“光彩工廠”,助力6萬余人就業,為脫貧攻堅作出了自己的貢獻。近年來,劉永好在兼顧自身企業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地為農民脫貧致富謀出路、想辦法。2017年,新希望集團正式啟動“新農計劃”,著手培養10萬名新農民,帶動農民致富、農村發展。
劉永好的成功得益于政策扶持,但是不可否認,心不離農,堅定企業定位不動搖,站穩人民立場不搖擺,以人民的需要為需要,以解決人民的問題為企業發展的方向,真正與黨和人民站在一起,是劉永好創業成功的關鍵。人民是歷史的主體,脫離人民就沒有了發展的根基。在中國這樣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民的支持,洞悉并致力于滿足人民需要的企業才能得到長遠發展。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也不再單純地滿足于物質文化需要,而是對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好生活涵蓋的領域眾多,也給了當代民營企業更加多元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數據時代也對企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技術和創新要求。近年來,一種新的產業模式——電商經濟脫穎而出,電商經濟繁榮發展的背后,我們要看到的,也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給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變革,更要關注新成長起來的一批創業者,他們心系國家脫貧攻堅事業,勇于抓住政策機遇,積極開拓新興產業發展空間和平臺,真正地為農民解決農產品銷量問題,為國家的脫貧攻堅事業助力,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貢獻正能量,這才是電商經濟繁榮發展的秘訣。這些成功的創業經驗給當代創業者和企業家提供了積極的成功方案,那就是以人民的需要為導向,始終扎根人民,圍繞解決人民問題發展企業,從企業專業角度切入,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力所能及地為人民提供更高質量的生活,用人民需要倒逼企業發展和轉型,與人民同向而行。
三、擴大競爭優勢:思維引領企業發展
個體的成功離不開歷史發展的必然,順應歷史發展規律,就取得了成功的必要條件。但是我們也不能抹殺個體的作用,要重視個體精神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劉永好作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他的身上凝聚著成為優秀企業家不可或缺的優秀品質。
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是否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以及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毅力,決定著一個企業能否緊跟政策投入,規避風險。劉永好的新希望集團幾十年來不斷發展壯大,與劉永好對政策的正確解讀、形勢的科學研判不無關系。出色的政策解讀能力是一個企業家必須要具備的生存能力,能否緊跟政策也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長遠發展能力的關鍵要素。劉永好的政策解讀能力無疑是十分出色的。從前期緊跟改革開放大勢,到后期的家族式企業的自主變革,無不凝聚著劉永好這個企業大家長對于政府政策的深度解讀和理解,這使得新希望企業沒有像同期的其他企業一樣走彎路,或者迎接萎縮倒閉的結局,而是在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緊跟國家發展浪潮,勇抓機遇、善于利用機遇,一次次實現企業的壯大發展。政策因素是影響一家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發展的重要產業要素之一。企業家要緊跟國家大政方針,在企業的經營生產過程中,不要只顧小利,而要更多地將國民需要和國家利益納入經營生產的考慮范疇,抓住時代的東風,實現企業的自身發展。同時,創業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機遇和挫折總是相伴而行。這時就需要創業者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堅定的決心,勇往直前,永不言棄,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為成功奠定基礎。
超出常人的戰略思維能力也是一個企業領袖應該具備的個體素質。企業領導者應當能夠積極地、創造性地進行公司發展的遠程選擇與宏觀謀劃,為公司謀求長遠生存與整體利益。從劉永好的創業史和經營史我們可以看出,他用出色的戰略思維引領公司從一個鄉鎮企業轉型為新型的集團公司,在壯大企業發展規模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出現傳統家族企業固有的矛盾和紛爭,反而通過改革為企業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劉永好以其個人的戰略思維能力,將企業的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社會發展大政方針和總體戰略,這使得新希望集團能隨時緊跟形勢和政策,隨時代發展而動,并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元素,在今天仍然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企業走在民營企業的前列。對一個企業來講,領導者應該以大局觀念為指引,對資源在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有整體的規劃和研究,這有利于企業做大做強,形成規模化、集中化的產業模式。
一個領導者是否注重創新、是否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對于企業能否獲得持續性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創業者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企業總體發展方向的創新突破、對企業發展道路的創新性選擇、對自主核心技術的創新和改革上。就劉永好而言,他的創新能力體現在對于創業方向的多元選擇,二哥修理電器的收益就讓他看到了門路,決定辦電子工廠;失敗后轉而興辦養殖業、飼料業,到今天成立涉及領域廣泛的集團公司,這些選擇都離不開劉永好的創新思維。劉永好思維靈活,與時俱進,使得其企業及早轉型,為企業的加速發展贏得了時間。中國當前正處于產業轉型和升級期,改革會淘汰一部分創新性、科技含量低的產業,自然也會分給創新力強、技術革新快的企業更大的市場份額,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空間。當前企業發展還是應該以追求創新為目標,用創新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從憑借基礎技術創新,壓低生產成本,以期在進入市場后獲得更大、更具彈性的銷售空間與利潤空間到新型營銷手段的充分利用,縮短資本在生產流通環節的周轉時間,為企業擴大再生產提供基礎可能性,生產、流通各個基礎環節的創新,都能在新時代給企業帶來生機與活力。追求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所以科學技術與管理技術的創新既是社會的主題,更是企業生產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創業者和企業領導者要與時俱進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創新時代爭得主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前瞻性的創新定位和發展路徑。
向心力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在劉永好的創業歷程中,“農”字是核心。扶農助農,不離農村、不舍農業,以農民的需求為需求是劉永好創業的初心和發展企業的信條。劉永好作為新希望集團的精神領袖,他將自己的創業理念轉變為企業鮮明的文化內核,給予企業一個“農”字牌的鮮明定位。這一重要舉措使得企業在發展方向上具有一貫性和持續性,節省了邊發展邊摸索企業定位的時間,保證了公司十幾年來的正常運轉和發展壯大。以“農”字為核心,在發展中逐漸拓展相關生產領域,以一元促多元,產業鏈呈樹狀分布,使得企業的發展戰略得以適需調整。另外,企業文化的明確性也更有利于企業做大最強,便于其在專業領域內獲得更大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專業化、集中化的文化定位對企業品牌的打造和市場份額的占領也十分有利。企業發展壯大需要鮮明的文化內核和統一的精神領導,這對于企業團結力和向心力的提升十分有利。劉永好主導的“光彩事業”和“新農計劃”幫助公司打造了自己專屬的企業形象,在提高了企業的公信力和知名度的同時,也為企業培養和吸引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保證人才在企業內部的充分流動,促進了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結語
改革開放為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積累了豐厚的改革和發展經驗。在改革開放時代浪潮中成長起來的一系列企業家,經過時代的篩選和沖洗,也逐漸成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中堅力量。在“后脫貧時代”的今天,金融扶貧作為新時代脫貧的創新手段和途徑,已經成為脫貧攻堅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以劉永好為例,探析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家的創業路徑,關注個體的創業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事跡和經驗,對于更好地鞏固改革開放成果,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民營經濟成長壯大的風貌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推動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夫榮,鄧攀.劉永好.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希望[J].中國企家,2018,(23):43-44+42.
[2]? 許雪亞,劉永好.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J].農村工作通訊,2018,(Z1):52-53.
[責任編輯 百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