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新階段,行業對科技創新提出重大需求,迫切需要解決方案。此次大會共有23位兩院院士通過報告形式,為行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創新路徑。本刊選取部分院士主要觀點,以期為行業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
中國高鐵目前的研發重點是推進智能化升級
中國在高速鐵路工程建造動車組、列車運行控制、牽引供電、運營管理、安全防控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形成了成套的技術和裝備體系,步入國際先進行列,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研發的重點是推進高鐵向智能化方向升級,以支撐經濟和社會更好發展。
在工程制造方面,基于BIM技術推進工程實景建模、協同設計、數字化施工、可視化運作,以及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重點突破設施狀態感知、分析處理和運維管理等技術,實現鐵路工務設施預防性維修、故障診斷預警,主動運維和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安全保障方面重點突破基于全面感知的基礎設施安全檢測監測、動車組運行安全自動監控,多源數據高鐵、自然災害及侵限監測,基于GIS和大數據高鐵預警反恐等技術,形成全方位一體化的高鐵安全保障體系。在行車調度方面,基于每日調度28000余列客貨列車運行,重點突破大數據存儲與處理平臺,復雜運營場景建模與推演,智能調度決策,行車調度指揮等技術,實現高鐵線網安全、速度、密度、質量、效益并舉的多重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
鐵路發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鐵路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蹣跚起步、奮力發展、快速發展和高質量發展四個階段。從鐵路建設看,截至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由1949年底的2.2萬公里增加到14.63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速鐵路運營里程3.7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從鐵路科技進步看,我國已掌握先進的鐵路建設技術,能夠建造地質極其復雜、施工難度極高的線路、橋梁和隧道,建成了完整的機車車輛工業體系,能夠制造世界最高水平的機車車輛,研發了先進的安全保障技術。鐵路的發展,增強了沿線地區經濟發展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縮短了時空距離,打造了同城效應,加快了經濟社會運行節奏,促進了城市群、區域一體化,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喜剛
橋梁建設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截至2020年底,我國現代橋梁總數已超過100萬座,其中不乏具有重大世界影響力的橋梁,我國真正成為了世界第一橋梁大國,尤其在大跨徑斜拉橋方面,已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橋梁經歷了學習與追趕、跟隨與提高、創新與超越三大發展階段,工程規模和科學技術均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目前,橋梁安全問題仍然突出,在跨海峽通道和復雜山區橋梁的建設中也面臨諸多技術挑戰。我國橋梁建設急需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未來橋梁建設將向外海、深山峽谷及高原山區拓展。這些地區的地質、水文條件復雜,還有各種自然災害的襲擾,橋梁建設環境復雜、建設難度更大。
我國橋梁建設領域對基礎性研究重視程度不夠,缺少延續性,原創性成果較少;材料技術與橋梁產業需求吻合度不高,材料研發及產業化水平亟待提升,相關標準亟需及時跟進;在設計基礎方面,原始創新性不足,建造技術、設計技術面臨變革,設計理論與方法需要不斷完善,專業軟件亟待國產化,智能建造水平有待提高;在施工過程中,工業化、一體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在管理標準化上,需要加強服務,大數據挖掘、評估診斷能力、監測精度及穩定性有待提升,多學科融合的智能橋梁學科體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現在科學統籌、科研力量分散,產研結合不夠。

中國工程院院士/嚴新平
雙碳戰略是應對全球溫室效應的重要措施
實施國內外雙碳戰略是應對全球溫室氣體效應的重要措施,將對世界范圍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國際海事組織制定了一系列航運業減排策略,正在不斷實施和推進。美國提出零碳排放行業的戰略,推薦使用電池、綠氫、綠氨和氫、氨燃料電池。全球船運也在積極探討雙循環戰略下實現綠色航運的技術途徑,包括采用低碳或者能效控制、排放控制、碳捕捉及封存、利用技術。實現雙循環戰略下的綠色航運需要技術、管理、法規、標準等多方面的推進,需要企業出題、研究所攻關、高等院校原創的協作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
突破全斷面掘進機系列產品關鍵核心技術
中國超長隧道(洞)全斷面掘進機施工技術與裝備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完全技術引進、引進消化吸收、聯合制造自主施工和自主制造自主施工四個階段。重大工程需求推動了中國全斷面掘進機快速發展,通過自主創新,突破了全斷面掘進機系列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國產化、產業化。全斷面掘進機技術發展特點由常規向超大/微小斷面發展、由單一模式向多模式轉變。
大直徑全斷面巖石隧道掘進機針對“三高”環境(高巖石強度、高地應力、高磨蝕性),地質構造復雜(軟硬不均、破碎、塌方等)和掘進靠經驗(缺乏精確感知、缺少科學決策)的難題,突破了“破巖難、預探難、感知難”的技術瓶頸。異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針對異型掘進機“開挖成型難、位姿控型難、拼裝定型難”難題,突破多刀盤協同開挖、多維度位姿測控、多曲率管片拼裝關鍵技術瓶頸;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針對“換刀難、出渣難、控制難”難題,突破了高水壓環境下常壓換刀、復雜地層高效排渣和多系統智能感知控制技術瓶頸。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銘江
超特長隧道洞集群采用TBM技術應關注掘進效率和設備完好率
某在建超特長隧洞全長540公里,采用硬質巖石隧道掘進機(Tunnel Bohr Maschine,TBM)集群施工。
分析TBM掘進效率,需要考慮設備的故障情況,其中以皮帶故障率最高,占比接近35%。總結國內外TBM掘進中出現的卡機事故案例,卡機主要分為擠壓性大變形卡機、巖爆卡機、斷層破碎帶卡機和風化蝕變帶卡機,而工程TBM掘進中出現的卡機事故主要分為擠壓性大變形卡機、斷層破碎帶卡機和風化蝕變帶卡機3種。
為保證TBM設備的完好,皮帶故障率和刀具磨損情況需要進一步優化。刀盤轉速、扭矩、推力均隨圍巖變差減小,貫入度則相反,掘進速度隨圍巖變差先增大后減小,在III類圍巖中最大。設備平均完好率達92.3%,可滿足連續作業要求;設備平均使用率僅27.9%,大部分設備掘進效率不高。皮帶故障占比最高達35%,長距離皮帶運輸技術有待進一步優化;TBM掘進平均每延米換刀0.16把,偏磨、刀圈斷裂、利刀圈不轉是刀具異常更換的主要原因,有待針對TBM刀具異常磨損開展針對性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湘生
城市軌道催生“全域多規合一”城市空間規劃模式
近年來,我國將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空間、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和居民需求整體協同,在解決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和交通擁堵問題上發揮了關鍵作用,初步實現了環境、社會和經濟的三方面可持續發展。
特別是借助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最大化利用城市土地資源效能,能夠極大地改善和拓展城市空間形態,做到生態環境協調,依此建設城市綜合體,減少職住距離,方便市民出行、購物、學習和休閑,實現了社會效益和新增經濟效益最大化,形成以“樞紐(換乘站)經濟”為驅動源的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為了滿足居民需求,實現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土地主體空間之間的協同,需要基于大數據的城市全域需求、綜合交通與土地協同,塑造溫馨城市空間的“全域多規合一”新型規劃模式,這一需求不再是傳統的城市各類規劃分層、分級、因果關系等多規折騰。全域多規合一的基礎是大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應注重地下空間的空間尺度和環境協同,使整個城市富有韌性。